阑尾解剖知识汇总+手术图谱+精美图集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是一蚓状的细管,自盲肠后内侧壁延伸而出,位于回肠末端下方约2cm处。

其常见位置可有几种 :盲肠后位(retrocaecal) 、结肠后位(retrocolic) (分别位于盲肠或升结肠下部的后方)、盆位(pelvic) 或下位(descending) (垂向小骨盆边缘时,在女性靠近右输卵管和卵巢)。

当阑尾系膜特别长的时候,使之有很大移动度,阑尾可见如下位置(较少见):盲肠下位(subcaecal) (位于盲肠下方);回肠前位(preilial) (位于回肠末端前方);回肠后位(postileal)(位于回肠末端后方)。

升结肠和盲肠上的3条结肠带汇聚到阑尾根部,并与肠壁的纵行肌相融合。前结肠带通常较明显,可沿该结肠带追踪至阑尾根部,在临床上可帮助寻找阑尾根部。阑尾的长度从2~20cm 不等:通常儿童较长,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短。阑尾由一短系膜连结于回肠系膜的下部,此皱襞常呈三角形,沿阑尾全长几乎到达阑尾尖。

阑尾管腔较小,在回盲口的下方稍偏后开口于盲肠。其开口有时被一半月形的皱襞所围绕,形成一瓣膜。管腔在儿童早期可开放,以后常部分或完全闭塞。阑尾常含有很多淋巴组织的斑块,但它们在成年的早期开始便逐渐减小。

血供和淋巴引流
阑尾动脉

阑尾动脉的主支是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在回肠末端后方走行,于阑尾根部附近进入阑尾系膜,并在此处发出一反支,在阑尾根部与盲肠后动脉的分支形成吻合:有时这一吻合较为粗大。阑尾动脉向组织顶部逐渐靠近,在一开始与阑尾系膜有一短的距离,随后逐渐紧贴在阑尾系膜边缘上。动脉末端位于阑尾壁内,并可在阑尾炎时发生栓塞,引起远端的坏疽或坏死。常见有阑尾副动脉,很多个体常有2 条或以上的动脉供血。

阑尾静脉

阑尾的血液引流通过1条或多条阑尾静脉而进入盲肠后静脉或回结肠静脉,继而进入肠系膜上静脉。

淋巴引流
阑尾中的淋巴管很多:在阑尾壁内有大量淋巴组织。从阑尾体部到顶部有8~15 条淋巴管上行于阑尾壁中,并偶尔遇到1个或多个淋巴结。这些管道合并为3~4 条较大的淋巴管,引流至升结肠,中止于回结肠淋巴链的上下淋巴结。


神经分布
阑尾及其覆盖的脏层腹膜有来自肠系膜上神经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带有张力和压力感觉的内脏感觉纤维介导阑尾炎初期的痛觉症状。与其他来源于中肠的结构相似,这些感觉在初期很难定位,可牵涉到腹部中心区域(脐周)。直到阑尾附近的组织参与了感染过程,躯体伤害性感受器(somatic nociceptor) 才被激活,疼痛的性质和位置也有相应的变化。



超声

急性阑尾炎
肠内谷物淤积、粪右(阑尾结石)或淋巴组织增生膨大可引起急性阑尾炎,导致阑尾化脓、梗寨和坏死。阑尾结石在儿童比在成人更常见,但其发生率因人群、定义标准和检查手段而异。曾有1 项影像学研究检查了手术或尸检中被意外切除的正常阑尾,在其中27%的阑尾中检出了钙化的粪石( Felson ,1949) 。幼儿阑尾口较大, 老年人阑尾管腔较窄,这可能是急性阑尾炎在以上两个年龄段较少发生的缘故。尽管阑尾基部的动脉吻合保证了阑尾良好的血供,但阑尾动脉是一支终末动脉, 该动脉紧邻阑尾, 故急性阑尾炎时易于发生血栓,由此可以解释在急性阑尾炎中常见阑尾坏疽穿孔的原因。

内脏传入神经将阑尾扩张和炎症引发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腹部绞痛,伴或不伴呕吐, 即为急性阑尾炎的初发症状。这些传入神经约在第10 胸髓水平进入脊髓。阑尾炎导致的腹痛起初定位不清晰,并放射到腹中部(脐周) , 该腹痛特点与阑尾的中肠起源相符合。当炎症波及阑尾旁的壁层组织时,才会刺激到躯体性痛觉感受器,产生局限于右髂窝的疼痛。阑尾切除本身没有明显的长期后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阑尾完全是冗余的。有证据显示,阑尾作为正常肠道菌群的储备库,使大肠菌群在严重的肠胃炎后更为迅速地恢复。
阑尾切除术

常用切口
开腹阑尾切除术:


腔镜阑尾切除术:






猜你需要:
既往好帖
最后编辑于 2020-11-28 · 浏览 2.8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