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的肺部解剖总结:从体表投影到神经支配(内含精美图集)

胸膜界即壁胸膜各部之间的返折线。
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两侧均起自胸膜顶(pleura),即锁骨内侧1/3 段上方约2. 5 cm 处,向内下行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 胸肋关节的高度,两侧靠拢,于正中线稍偏左垂直向下。
右侧几乎垂直下行达第6胸肋关节后方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处转向外下方,在胸骨侧缘外侧约2~2.5cm处斜跨第5肋软骨、第5肋间隙,达第6肋软骨中点移行为界。
由于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互相靠拢,而上、下又各自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上方的为上胸膜间区,又称胸腺三角,儿童较宽,内有胸腺;成人较窄,有胸腺遗迹和结缔组织。下方者称为下胸膜间区,内有心包和心,故又称心包三角, 此处心包未被胸膜遮盖,直接与胸前壁相贴。
胸膜下界为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的返折线,其在体表的投影两侧大致相同。右侧者起自第6 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者起自第6 肋软骨中点处,两侧均向外下行,在锁骨中线上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上与第10 肋相交;在肩胛线上与第11 肋相交, 在近后正中线处平第12 胸椎棘突。右侧胸膜下界往往略低于左侧胸膜下界。
肺的前界大部分几乎与胸膜前界一致,但左侧前界在第4 胸肋关节处转向左并沿第4肋软骨下缘延至胸骨旁线, 呈略凸向外的弧形线下行,至第6 肋软骨中点移行为肺下界。
肺的下界左、右侧大致相同,均比胸膜下界稍高。在平静呼吸时,肺的下界在锁骨中线与第6 肋相交,在腋中线上越过第8 肋,在肩脾线与第10 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处平第10 胸椎棘突平面。肺尖及胸膜顶的体表投影是由胸锁关节向外上,至锁骨内、中1 /3 的交界点作一弧线,该线的最高点在锁骨内1/3 段上方约2. 5 cm 。
位置:
肺lung 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 。由于膈的右侧部较高且心的位置稍偏左,故右肺较短而宽,左肺较窄而长。肺的表面有脏胸膜覆盖,光滑湿润。透过脏胸膜可见许多肺小叶的轮廓呈多边形。新生儿肺的外观呈淡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因尘埃等吸入肺内而变为暗红或深灰色,甚至呈棕黑色斑块状。肺组织柔软而富有弹性。肺能浮于水中, 但尚未吸入空气(死胎)的肺入水即下沉。
形态:
肺的外形大致呈圆锥状,有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
肺尖apex of lung 圆钝,向上突至颈根部,超出锁骨内侧1/3 段上方约2~3cm 。
肺底 base of lung 位于隔的上面,又称 膈面 diaphragmatic surface , 略凹向上。
肋面costal surface 邻接肋和肋间肌,面积较大且较圆凸。
内侧面与纵隔相对,又称纵隔面mediastinal surface 。
肺的前缘薄而锐,左肺前缘下份有心切迹cardiac notch , 切迹下方的舌状突出部分称左肺小舌。
肺的下缘介于肺底与肋面及纵隔面之间;
肺的后缘是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过渡,较圆钝。
分叶:
左肺有一斜裂oblique fissure , 由后上方斜向前下方,将肺分为上、下两叶;
oblique fissure
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短的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 , 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horizontal fissure
纵隔面中部凹陷称肺门hilum of lung , 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进出肺门的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root of lung 。肺根的外面包有胸膜,其下部分形成肺韧带。
hilum of lung
肺根内主要结构的排列位置有一定 规律,由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自上而下,左肺根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左、右上肺静脉位于肺根的最下方,邻近肺韧带。两肺根的前方有隔神经和心包隔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左肺根的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有胸主动脉;右肺根的上方有奇静脉弓,前方还有上腔静脉 。
气管在胸骨角平面(约平对第4 胸椎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主支气管 principal bronchus 是气管分出的第一级支气管。主支气管在肺门处分支为 肺叶支气管 lobar bronchi,即第二级支气管,经第二肺门入肺叶。肺叶支气管再分为 肺段支气管 segmental bronchi, 为第三级支气管。一般每侧肺有10 个肺段支气管,每个肺段支气管再反复分支,管径越分越细,呈树枝状,称 支气管树 bronchial tree 。
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形成的肺组织构成一个 支气管肺段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s, 简称 肺段 pulmonary segment 。
肺段呈锥形,底朝向肺表面,尖朝向肺门。肺段内有肺段支气管、肺段动脉和支气管血管伴行。各支气管肺段都占据一定部位,肺段间除借表面的肺胸膜与胸膜下的小静脉支相连以外,还有少量结缔组织(肺胸膜的延续)和 段间静脉 , 是肺段切除的标志。
段间静脉收集相邻肺段的静脉血。肺段动脉与肺段支气管伴行,并与肺段相适应,终末支分布至肺段的边缘,相邻肺段间的动脉分支互不吻合。当某肺段支气管阻塞时,该肺段的空气出入受阻。因此,支气管肺段的形态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的范围,施行肺段切除术。
肺段切除
依照肺段支气管的分支分布,一般将左、右肺各分为10 个肺段。
二级肺小叶
每一段支气管都供应一个支气管肺段。在每一段内,支气管都进一步分支,不断变细。所有肺内支气管都具有软骨片,以保持开放。其数目和大小逐渐下降,至直径在1mm以下的细支气管则完全消失。终末细支气管是最末端的细支气管,管壁上无肺泡,每条终末细支气管的远端是腺泡,它由3~4 级呼吸性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ehiole} 组成,最后再分成3~8 条肺泡管(alveolar ducts) 。肺泡管的壁由肺泡囊(alveolar sac)或肺泡(alveoli) 的开口组成。一级小叶是呼吸性细支气管远端的肺部。二级肺小叶是肺外围最小的亚段,以结缔组织隔为界,由约6个终末细支气管组成。结缔组织隔的大小和形态不一。
肺泡的上皮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