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最全解剖总结(含精美图片+脾切手术图谱)俱乐部3
脾(spleen) 是一个具有被膜并富含血管的巨大淋巴组织团块,位于腹腔的左上后区,胃底和膈肌之间。
脾的形状变化较大,可呈稍有弯曲的樑形,也可呈略圆的四面体形。脾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生长时与之相邻的结构,其上外侧面形态通常取决于膈肌的左顶(dome) ,而其下内侧面形状受相邻的结肠的脾曲、右肾和胃的影响。
重要毗邻
其长轴大体与第10 肋一致;其后缘在第10 胸椎棘突水平,距背中线大约4cm; 其前缘可达腋中线。
脾的太小和重量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或同一个床的不同状态而异。在成年人,通常大约12cm长, 7cm 宽, 3~4cm 厚。在儿童时期,脾的体积相对最大,而在成年人,尽管其重量在青春期不断增加,其体积相对周围组织器官来说有所缩小。在老年人,其大小和重量都趋于最低。在成年人,其平均重量约为150g(正常范围区间较大,为80~300g,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血液的含量)。
在脾脏周围,可能会出现一些具有完整功能的副脾组织,特别是在胃脾韧带和大网膜里。副脾(accessory spleen, or spleniculi) 通常是单个存在的,但是可能通过一些类似的脾组织连接到脾上。副胰的数量可能很多,并可能广泛的存在于整个腹腔。随着年龄增长,脾脏可能会保持其刚出生时的分叶形态,或者在其隔面或后界出现深的凹陷,而这些凹陷主要存在于脾的上界。
脾的毗邻关系
脾具有位于上外侧的 膈面和下内侧的脏面,有上缘和下缘,前端(或前极)和后端(或后极)。
膈面(diaphragmatie surface) 为一凸面,平滑,朝向后上左方,但其背侧边缘则稍朝向中央。它与膈的腹腔面相邻,膈恰使脾与左肺和胸膜的下部以及左侧第9~11 肋隔开。胸膜肋膈 隐窝向下延伸直至脾的下缘。
脏面(visceral surface) 则朝向腹腔,且无规律。其上有胃压迹、肾压迹、胰压迹和结肠压迹。
胃压迹(gastricim pression) 朝向前中上方,宽阔,呈凹面状,该处与胃的后面以及胃大弯上部相邻。胃与脾之间尚有一个大腹膜腔的隐窝相隔,此隐窝以胃脾韧带为界。
肾压迹(renal impression) 呈微凹状,位于内脏面的最下方,与上方的胃压迹之间以一个脾门以及脾组织的高起的缘相隔。肾压迹朝向中下和稍后方,与左肾前面的上区和侧区毗邻,有时则与左肾上腺的上极毗邻。
结肠压迹(colic impression) 位于脾最外侧端,通常较平坦。其与左结肠曲和膈结肠韧带毗邻。
胰压迹(pancreatic impression) 很小,有时缺如,位于结肠压迹和脾门外侧部之间。其与位于脾肾韧带内的胰尾毗邻。脾门位于脏面,与下界和前界很近。其是一长裂缝,有数个不规则的孔,是脾血管、神经以及淋巴组织出入脾的通道。
上缘(superior border) 将脯面与胃压迹分开,通常呈凸面状。在接近其前界,有1 个或2个切迹,表明脾在胚胎早期呈分叶状。这些切迹经常会缺如,因此在临床检查过程中不能以其为判断脾脏的可信标志。
下缘(inferior border) 将肾压迹和隔面分开,位于膈与左肾外侧缘上部之间。和上缘相比,下缘较钝圆,其位置与第11 肋的下缘相当。
后界(posterior extremity) ,或上极,通常朝向圆柱形的脊柱;而前界(anterior extremity),或下极,则较为宽阔,较后界圆,与上、下两缘的外侧端相连接。与左结肠曲和膈结肠韧带相毗邻。
脾与腹膜的毗邻
几乎整个脾都被紧贴于被膜上的腹膜所覆盖。大网膜腔隐窝将胃、左肾与脾分开。脾发生于胃背系膜的上部,在成体仍借助三条腹膜皱襞与腹后壁、腹前外侧壁和胃保持联系。在后方即脾肾韧带,在前外侧为膈结肠韧带,在前方是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splenorenal ligament) 成自两层腹膜,其前层与覆盖于左肾的小网膜后壁腹膜保持连续。其同时也与脾门的腹膜相连续,并在此处进入胃脾韧带的后层。脾肾韧带后层与脯下面覆盖的腹膜相连续,并走行于脾表面、肾切迹之上。脾的血管位于脾肾韧带两层之间。胰尾通常位于脾肾韧带的下部 。
脾肾韧带的长度变化很大。较长的韧带使得脾的活动性大,从而使得在外伤时,旋转剪切力更容易损伤脾脏,同样这也使脾切除手术更加简单。必须清楚胰尾可能会出现在脾肾韧带中,因为在脾血管结扎时,可能会损伤胰腺从而导致胰腺炎或者胰腺瘘管的形成。
胃脾韧带(gastrosplenic ligament) 也由两层构成。后层与脾门以及胃后部的腹膜相连续。前层形自胃切迹处的腹膜反折,并向前延伸直到胃大弯。脾动脉的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即穿行于两层之间。在手术过程中,如果胃脾韧带较短,则其分离会很困难。这是因为胃短血管的结扎可能会损伤到胃大弯。
膈结肠韧带(phrenicocolic ligaIDent) 行自结肠脾曲至脱肌的第11 肋平面。其向下方和外侧延伸,并与在胰尾外界位置的横结肠系膜的外侧端的腹膜,以及位于脾门的脾肾韧带相连续。
如果脾的腹膜毗邻没有得到良好认识,那在手术中可能会损伤脾包膜从而导致严重的出血。在挪动降结肠时对膈结肠韧带的向下牵引,特别是在移动结肠脾曲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脾包膜的撕裂。如果将膈结肠韧带向内或外侧牵引,这种情况就会少出现得多。脾上界和脯面的前面经常与大网膜的腹膜连系。手术时对大网膜的向内牵引会导致脾包膜的损伤,若是将大网膜向下牵引则危险小得多。脾的隔面往往连系于脯下表面的腹膜。脾脏炎症会导致其粘连,但是这种粘连也可能是先天性的。
另附腔镜脾切除与开放脾切除手术图谱
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脾动脉
脾的动脉血供来自脾动脉。脾动脉是腹腔干的最大分支,而且起走行也是极其弯曲的。在起始部,脾动脉稍向下走行,后迅速向左走行于胰头的上方,之后沿着胰腺上面稍向上走行。其走行不如胰体和胰尾坡度大,之后行于胰腺上界的后面。
在走行过程中,脾动脉会形成动脉环或圈,并出现于胰腺的上界上方,然后向下行于胰腺后面。脾动脉位于左肾和左侧肾上腺的前面,行于脾肾韧带里,胰尾的后面,并在进入脾门前分为2~3 条分支动脉。这些分支动脉进入脾门后又分支成4~5 支节段动脉。这些血管都各自供给相应节段的脾组织。这些节段之间很少有动脉交通,这也意味着一条节段动脉的阻塞会导致一个脾节段的缺血。相反的是,脾节段的静脉有很多交通支,这又使得脾脏的局部节段切除在操作上是不可能的。
脾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发出很多小支供给胰腺,并在发出终末支前,发出胃短动脉供给胃。
脾静脉
脾静脉由5~6条来自脾门的静脉汇合成。其形成主要是在脾肾韧带里,靠近胰尾尖部的位置。这些脾静脉的属支的血管壁很薄,往往有几厘米,这是因为脾门是又长又薄的原因。这点在外科手术切除脾的时候很重要。这是因为手术时必须在紧贴脾门的位置切断脾静脉的属支以免损伤到胰尾。在脾切除前,这些静脉必须结扎成几束从而防止静脉从脾门处撕裂并导致出血。
脾静脉行于脾肾韧带内,位于脾动脉的下面和胰尾的后方。之后其下降至右侧,穿越位于脾动脉下方和胰体后方的腹膜后壁,接受来自胰腺的许多短静脉。它从左肾和左肾门前方越过。其通过左肾血管与左交感干和左膈脚分开。而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静脉将其与腹主动脉隔开。脾静脉终止于胰颈后方,在此处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形成肝门静脉。胃短静脉和胃网膜左静脉在胃脾韧带脾静脉起始处汇入脾静脉。
淋巴引流
行于小梁中的淋巴管汇集成与脾动脉和脾静脉伴行的淋巴管,离开脾门。这些淋巴管行于胰腺的后面,靠近脾动脉并注入脾门淋巴结,或沿脾动脉走行汇入腹腔淋巴结。
神经支配
脾脏被脾神经丛支配。此神经丛由腹腔神经丛、左腹腔神经节和右迷走神经汇成。其伴行于脾动脉。
腹腔神经节(绿色)
脾神经丛(绿色)
这些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纤维,并支配血管壁以及脾包膜和小梁的非横纹肌。这些神经纤维大多数是去甲肾上腺血管收缩神经,和脾脏的血流量控制有关。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抑制了脾内红细胞的聚集(被称为血浆过滤plasma skimmg) ,这说明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引起脾“快“循环的增加,这与慢过滤正好相反。
牵涉痛
来自脾实质的大多数疼痛定位很差。与其他前肠器官相同,常引起上腹部的牵涉痛。脾包膜的膨胀牵张了壁层腹膜,并产生位于左上腹部后侧的疼痛。
既往好帖,确定不读一下再走?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