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前线有那么重要吗?之三——肱骨髁上骨折完全错位完整塑形过程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7岁
主诉:右肘部畸形、肿痛,活动受限1小时。
简要病史:患者1小时前骑自行车玩耍时不慎摔倒,倒地后患者感右肘部肿痛,活动受限,遂就诊我院,X片示:右肱骨髁上骨折,入院时见神清,精神可,右手肘肿痛,活动受限,纳寐可,二便调。
体格检查:右手肘部畸形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纵向叩击痛(+),右上肢末梢血运可。
辅助检查:X片:右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诊断:右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经过:予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指导功能锻炼。


患者外伤后致右肘部畸形、肿痛,活动受限,就诊我院,拍片示:右肱骨髁上骨折,断端错位明显。

患肢畸形明显,活动受限。


予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拍片复查示:正位见断端重叠,鲍曼角尚可,侧位断端完全错位,也尝试了再次调整,依然没有改善,当时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患者家属坚决不同意手术治疗。
非常感谢患者家属的信任,什么事情都是严格遵医嘱来执行,而且表态说孩子自己摔成这样,出现什么并发症都不可能去责怪医生。所以当时也是想尽办法希望能很好的治愈患者,才对得起患者家属的信任。

大家可以看到肱骨前线是明显处于肱骨头的前方,这样真的可以接受吗?


伤后16天拍片复查示断端见骨痂生长。


伤后一个月拍片复查见骨痂生长明显,但患肢似有内翻趋势。


当时绞尽脑汁想着要尽量让患者避免出现功能障碍及肘内翻畸形,所以在拆除外固定后第一次采用了外翻矫形支具给患者佩戴,指导功能锻炼锻炼,同时嘱患肢保持前臂旋后体位,避免重力刺激诱发肘内翻畸形。


伤后一个半月拍片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肘内翻趋势较前好转。


患肢屈伸功能部分受限。


伤后三月余随访拍片示骨折愈合良好,肱骨远端前方有骨突形成。


肘关节伸直功能恢复正常,屈曲功能稍受限,外观无明显畸形。


伤后一年余随访拍片复查示骨折塑形,前方骨突消失。


患肢外观及屈伸功能恢复正常。


伤后近五年随访患肢外观功能完全正常,可惜患者拒绝拍片复查。
讨论:肱骨前线在临床上是肱骨髁上骨折的X线诊断依据,同样也是临床医生对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后的复位标准。Kao等对10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回顾分析发现,肱骨前线与肱骨小头的位置关系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骨折复位标准:如果复位后肱骨前线穿过肱骨小头中三分之一,那么患儿肘关节屈曲和整体活动度较好;如果复位后肱骨前线穿过肱骨小头前三分之一时,则会影响肘关节功能;如果复位后肱骨前线位于肱骨小头后方,属过度复位,应及时矫正。
那么之前我们讨论过两例肱骨前线位于肱骨小头后方的病例(肱骨前线有那么重要吗?——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保守治疗、肱骨前线真的那么重要吗?之二),发现只要正位鲍曼角正常,侧位则只要断端没有明显的向前成角(大于10°)及超过肱骨远端前倾角角度的向后成角(大于45°),即使远折端明显向前移位,一般也是可以接受的,那么通过今天的病例展示,大家也可以发现只要断端没有明显的向前成角畸形,即使远折端明显向后移位,后期骨折塑形后,屈伸功能也没有明显受限。
当然我们在复位时能够尽量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最好,但如果无法达到解剖复位,只要断端无明显成角,鲍曼角正常,也无需反复整复去强求达到肱骨前线的标准,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


最后编辑于 2024-02-26 · 浏览 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