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一例被诊断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的患者诊疗经过分享

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023-08-06 · IP 陕西陕西
6373 浏览
iconzjmjxnc 推荐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6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患者性别:

患者年龄:61

主诉:睡眠中异常行为4年。

简要病史:

现病史:4年前渐出现每日做噩梦,多是被人打或追赶的内容,睡眠中常出现四肢活动,双手在空中乱舞、挥打,有时会坐起身来或偶尔出现下床,当时均为睡眠状态,曾出现过不小心摔倒或打伤他人,多出现在凌晨2-4点。睡眠时间较前增多,自诉起身时觉背部、四肢乏困,白天精力可,能够正常生活,情绪正常。于当地医院中医科就诊,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报告),给予诊断不详,给予输液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多次辗转不同地方就诊,均效果不佳。今日于我科门诊就诊。自发病来,食纳可,夜休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母孕体健,足月顺产,适龄上学,高中文化程度,成绩不佳。性格开朗外向,人际关系和谐,父母非近亲结婚。适龄婚配,育有2子,均体健。吸烟40年,每日平均1包烟。无饮酒特殊嗜好。

家族史: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健在。家族中两系三代否认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史,否认酗酒者,否认其他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查体:T:36.2℃,P:73次/分,R:16次/分,Bp:113/76 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

精神检查:患者意识清晰,在家属陪同下自主步入病房,时间、地点、人物及自我定向力完好,衣着整洁,年貌相符,主动及被动接触良好,问答切题,精神检查合作。未查及感觉、知觉及感知觉综合障碍。未查及思维形式及内容障碍。未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情感反应协调。精神活动及意志行为未查及异常。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及理解判断力粗测正常。自知力存在,愿意配合治疗。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性激素全套、甲功、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胸部CT:右肺中叶水平裂及右肺下叶见数枚小结节,低危结节,建议随诊;左肺下舌段条索影,两肺下叶轻度间质性改变。头颅平扫:多发腔梗,轻度脑白质脱髓鞘。

多导睡眠监测报告示:

1.睡眠指标:(1)卧床时间7小时18分钟,睡眠时间6小时52分钟,睡眠潜伏期5.3分钟,睡眠效率92.9%,睡眠期变化指数166次/小时,清醒次数23次/小时;(2)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清醒期:27.5 %;N1:9.4 %;N2:48.2 %;N3:13.2 %;REM:1.8 %。

2.结论:(1)睡眠质量尚可,易醒;(2)未见夜间磨牙及异常肢体运动生理性事件;(3)视频监测可见快速眼动时相相关障碍异常行为表现;(4)轻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阻塞性为主,请临床判断;(5)监测期间无癫痫样放电。患者夜间睡眠分期及体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img

临床诊断:

诊断:1.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2.多发腔隙性脑梗死;3.肺结节

诊断依据:

1.患者中老年男性,慢性持续性病程,每于夜间发作,病程4年;

2.患者常出现暴力性梦境扮演行为,并对这些不愉快的、充满暴力色彩的梦境做出大量行为反应;

3.多导睡眠监测可见快速眼动时相相关障碍异常表现;

4.患者未查及认知、情感、意志活动异常,社会功能完好,不考虑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疾病、药物及物质滥用等情况导致;

5.头颅及胸部CT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及肺结节征象。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处理:(1)改善睡眠环境:移去病房中危险物品,病床调整为带护栏的病床,病床边放床垫,家属同病房陪护;(2)给予艾司唑仑1mg/晚改善睡眠。

入院当天晚上患者睡眠中异常行为明显减少,未出现误伤及坠床等意外,仍有反复经历噩梦的表现。入院第6天将艾司唑仑调整为氯硝西泮0.5mg/晚后,噩梦较前减少,仍存在。入院第8天,家属要求出院。

讨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异态睡眠的形式,主要特征是在快动眼睡眠期间,患者出现骨骼肌迟缓现象消失及梦境演绎行为。一般人群中 RBD 的发病率是 0.38%~0.50%,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70岁人群较多[1]。

RBD可以分为特发性RBD和继发性(或症状性)RBD。据多中心的病例对照研究报道,吸烟、头部受伤、杀虫剂接触史、务农等是iRBD潜在的风险因素。继发性RBD常见病因包括:其他的睡眠障碍——如未经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伴有下丘脑分泌素减低的猝倒型发作性睡病,α-突触核蛋白病,抗精神病类药物的应用(如抗抑郁药),及其他物质或药物的应用。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边缘叶脑炎)、副肿瘤性疾病等与RBD的发病有关[2]。本例中,患者长年务农、有吸烟史,且不排除杀虫剂接触史,同时存在未经治疗的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兼具特发性和继发性风险因素。

万好等[1]分析了11 例RBD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11 例患者均存在睡眠潜伏期正常、睡眠中觉醒次数增加、REM 期睡眠片段化和深睡眠比例减少的特点。本例中我们也发现,患者的睡眠潜伏期为5.3分钟,清醒次数为23次/小时,睡眠期变化指数为166次/小时,N3期占比为13.2%,符合既往报道的特征。

治疗方面,RBD的治疗首先需要营造安全的睡眠环境,其次可以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氯硝西泮[3]。在本例治疗过程中,我们首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环境,并给予艾司唑仑口服,患者睡眠中行为紊乱明显减少,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频繁噩梦,更换为氯硝西泮口服。患者经治疗后噩梦较前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万好,孙锡娟.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6):106-108.

[2]乔迪,伊新艳,张璇.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 43(1): 57-60.

[3]任佳封,程金湘,邱健,等.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6):570-572.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2)
纠错
19 71 45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