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精神科住院患者肠梗阻

发布于 2024-10-01 · 浏览 1055 · 来自 iOS · IP 江西江西

肠梗阻是一种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精神科患者发生肠梗阻并不罕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严重副作用之一,尤其是精神障碍住院患者。


为什么会肠梗阻?


1. 抗精神病药物作用


研究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主要是由于外周抗胆碱能的作用,其中又以抗 M 型受体为主,抑制胃肠蠕动、减少胃肠分泌;同时抗组胺(H1)及抗 α-肾上腺素受体副作用也使肠蠕动减弱、肠道腺体分泌减少;又能直接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产生强大的镇静催眠作用,使患者肠蠕动减弱或丧失,从而引起便秘。


2. 饮食因素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不足;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不足。


3. 运动量不足


精神科住院患者多为封闭式管理,患者活动范围较小,活动量较少,这也是导致患者胃肠道蠕动减慢的原因之一。


4.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未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肠梗阻有哪些表现?


「 肠梗阻 」 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简单地说就是肠道不通畅了。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这就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 ——「 痛、吐、胀、闭 」。


根据梗阻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


  • 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变狭小而使得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

  • 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得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进而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

  •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阻塞或血栓形成,使得肠管血运发生障碍。肠梗阻病情多变且进展快,可能引起肠穿孔、腹膜炎、全身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肠梗阻怎么处理?


  •  一般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目的是引流出胃内容物及分泌物,缓解肠道压力)、灌肠治疗(目的是刺激肠道蠕动和干结大便软化,通常用到肥皂水或石蜡油)、药物治疗(包括解痉药、止痛药和抑制分泌药物等)等。

  • 严重者需转院至综合医院急诊治疗。

  • 有些患者吐的厉害,需要输液补液。

  • 必要时减停抗精神病药物。


如何避免肠梗阻?


(1) 精神障碍患者作为一特殊群体,身边的医务人员或家属须密切留意患者的情况,要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诉及 「 痛、吐、胀、闭 」,特别是具有肠梗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反复询问排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冬季高发: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肠梗阻多发生在冬天,这可能与活动减少、进食蔬果减少而容易发生便秘有关。


(3) 具体临床上可采用的预防措施:


① 调整饮食:提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嘱咐患者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增加对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多饮水。        


② 药物提前干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关注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日常排便情况, 必要时予以通便药物辅助患者排便。


③ 合适环境:当患者进行排便时,需要帮助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并保证患者有充足的排便时间,消除紧张情绪,利于排便。        


④ 适宜运动:让不爱活动的病人适当参加工娱疗活动,工作人员带领做腹部操,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盆底肌和腹肌的功能训练,增加肠蠕动和腹肌张力,以促进排便。        


⑤ 日常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监测,并建立患者的排便习惯卡,对患者的排便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排便延期、情绪不稳、烦躁、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通知主治医师,对患者开展及时的治疗。   


⑥ 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排便时机,如晨起饭后;三天及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实行有效的通便措施,如灌肠,常用的有开塞露、甘油等,并追踪药物干预效果并记录;选择适宜的排便姿势;指导腹部环形按摩,当患者进行排便时,嘱咐患者用手沿着结肠的解剖位置,自右向左进行环形按摩,以促进肠内容物的向下移动,增加腹内压力,促进排便,指端轻压肛门后端也可促进排便。

肠梗阻 (283)
精神疾病 (61)

最后编辑于 2024-10-01 · 浏览 1055

5 3 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