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学习笔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教程学习

发布于 5 天前 · 浏览 1302 · IP 四川四川

对于远端骨折块位于干骺端后方的骨折(约占95%的病例),由于后侧骨膜完整,闭合复位通常(但并非总是)能够实现解剖复位并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


若稳定性不足,或当远端骨折块位于干骺端前方(屈曲型髁上骨折),则需调整复位与固定技术。


骨膜对复位后稳定性的作用

当骨折复位且肘关节保持最大可能屈曲时,完整的后侧骨膜可提供稳定性。由于骨膜长度固定,若侧位X线显示骨折线呈横行或高位后侧走行,闭合复位将更易实施。

img


若侧位X线显示骨折线位于低位后侧,闭合复位可能具有挑战性,此时可能需要实施牵引并适度加大骨折畸形。

img


当远端骨折块向内侧移位时:

- 内侧骨膜保持完整

- 复位后通过前臂旋前可使该骨膜绷紧

img


当远端骨折块向外侧移位时:

- 外侧骨膜可能保持完整

- 复位后通过前臂旋后可使该骨膜绷紧

img


当远端骨折块向前移位时:

- 后侧骨膜可能已撕裂(屈曲型髁上骨折,约占所有肱骨髁上骨折的5%)

img


严重后移位的伸直型髁上骨折偶见后侧骨膜撕裂。此时,主要骨折面间已无显著接触,根据定义构成13-M/3.1 IV型骨折。此类骨折可能表现为多向不稳定,需调整复位与固定技术。尽管部分此类骨折仍可闭合复位,但显著不稳定时可能需要切开复位。

img


2. 患者准备

本操作通常在患者仰卧位下实施。


img


3. 远端骨折块后移位型骨折的闭合复位技术


软组织复位

在尝试骨折复位前,需处理软组织短缩问题:

- 仔细检查软组织,评估:

 - 肿胀程度

 - 肱骨干相对于肌肉的位置(是否前侧"纽扣"卡压)

 - 肱骨干表面皮肤的牵拉征("皱褶征")

img

实施持续5-10分钟的轻柔渐进牵引:

- 将手臂伸展至接近完全伸直(保留约10°屈曲)

- 助手固定近端肱骨,术者在腕部施加渐进牵引

img


目标:解除肱骨干前侧肌肉与皮肤的卡压,确保骨块精确复位。牵引过程中常可触及软组织复位的"弹响感",成功牵引可使皱褶征明显改善。

img

技巧:

- 若牵引后肌肉仍存在卡压,可尝试"挤奶手法":

 - 自肱骨头下方近端开始

 - 对肱肌实施反复的远端-前向推挤

 - 旨在松解突出近端骨块周围的软组织

img


冠状面移位与内/外翻畸形的矫正

使用影像增强透视评估正位:

- 判断内侧/外侧移位

- 评估内翻/外翻畸形


通过直接手法操作矫正成角与移位:

- 通常用拇指和食指置于内外上髁进行矫正

- 使用影像增强透视确认矫正效果


此时还应矫正:

- 初始X线显示的残留内旋/外旋畸形

- 通过髁上嵴持续不对齐提示的旋转畸形


img


矢状面后向移位与前凸成角的矫正

操作步骤:

1. 初始保持肘关节伸展位

2. 将拇指置于鹰嘴突,施加远端-前向推力

3. 同时平顺屈曲肘关节

注意:若肘关节无法完全屈曲,提示复位不全;完全复位时可感知"弹响感"


重要提示:

- 操作过程中避免直接对肘前窝施加前向压力

img


复位确认:

- 当感知完全复位后:

 - 远端骨块内侧移位时:完全旋前前臂


 - 远端骨块外侧移位时:完全旋后前臂

img


维持肘关节最大屈曲位,正位透视确认:

 - Baumann角矫正至70-80°

 - 与健侧角度一致

 - 提携角对称,不接受肉眼可见的内翻错位

img


侧位确认:

- 通过整体外旋手臂获取侧位影像

- 验证复位质量(含旋转矫正)


复位失败处理:

若远端骨块持续后移位,常需重复复位。不建议多次尝试手法复位,需临床判断决定是否转为:

 - 切开复位

 - 牵引治疗

 - 外固定

 - 接受部分残留畸形


精细调整:

- 可进行细微调整直至获得满意影像

- 闭合解剖复位在13-M/3.1 IV型骨折中成功率较低


可接受的残余畸形:

- 轻度内侧/外侧移位

- 轻度后向移位

- 轻度伸展畸形

但会增加克氏针固定难度

img


注意:

- 若复位后远端骨块前移,提示后侧骨膜已撕裂

- 此类骨折需按下方所述改良技术处理

img


旋转畸形的矫正

最佳评估方法:

- 侧位影像增强透视

- 远近端骨块宽度不匹配提示残留旋转

img

斜位透视可用于确定远端骨块是内旋还是外旋。

img


常见残余旋转:

- 远端骨块内旋

- 远端骨块内侧缘位于近端骨块后方


应识别并纠正这种残余旋转,否则可能导致内侧短缩和内翻错位,以及影响克氏针置入。

img

在侧位片上恢复鹰嘴窝的沙漏外观是一个很好的迹象,表明已经获得了正确的旋转对齐。

img


4. 后侧骨膜撕裂型骨折的闭合复位技术


后侧骨膜撕裂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1. 屈曲型髁上骨折

2. 严重移位的伸直型骨折伴骨膜袖完全撕裂(13-M/3.1 IV型损伤)

3. 复位过程中医源性后侧骨膜撕裂


没有一种闭合复位技术会普遍成功,以下改良复位技术将在大多数时候有所帮助。


img

复位要点:

- 避免强力牵引与暴力操作(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

- 影像增强引导下轻柔操作远端骨块,评估复位改善与稳定性

- 旋转手臂拍摄侧位影像时复位易丢失

- 建议根据需要移动影像增强器获取正侧位影像


屈肘90°,利用尺骨间接控制远端骨块,有助于复位。

img


- 通过尺骨矫正前后/内外侧移位

- 部分病例在接近伸直位操作更有效

img


 前臂旋前屈曲90度可矫正内翻

img


克氏针辅助复位技巧:


1. 获得初步(不稳定)复位

2. 在远端骨块外侧柱置入首枚克氏针

3. 利用该针作为操纵杆改善复位

4. 推进克氏针跨越骨折线

5. 置入最终克氏针后视情况移除操纵杆针



5. 固定技术

克氏针置入通用原则:

- 大龄儿童(通常>6岁)使用2.0mm克氏针

- 低龄/体型较小儿童使用1.6mm克氏针

- 优先选择外侧入路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 必须使用尖头克氏针

- 电钻钻入克氏针时会在组织中产生热量,应使用低速电钻、震荡电钻,手动置入。

- 如果多次尝试钻入任何一根克氏针,骨质可能会变弱或骨骺可能受损。单枚克氏针最多尝试置入两次。

img


固定标准:

- 正位显示克氏针在骨折端充分分散:

 - 内外侧柱均有至少1枚克氏针

 - 或针间距超过骨折端宽度1/3

img


如果克氏针分散不足,可能导致旋转不稳定,这样易发生远端骨块内旋,导致内翻畸形愈合。

img


外侧高位斜行骨折的处理:


- 解剖特点适合置入2-3枚外侧针

- 极少需要内侧针

- 置针方法与横行骨折相同

img


横行骨折处理:

克氏针进针点位于肱骨外侧髁的最大宽度以远区域。

 

img


任何骨内克氏针将依次穿透以下结构:

1.骨骺软骨(或骨化中心)

2.骺板

3.远端骨折块的干骺端骨

4.近端骨折块的干骺端骨

5.近端骨折块的皮质

注:克氏针置入过程中的触觉反馈是确认其骨内位置的重要依据。


前后位影像增强透视用于监控克氏针置入过程。

img

置针顺序:

首枚克氏针置入外侧柱,需在近端骨折块内侧皮质实现牢固固定。该克氏针可选择以下两种方式:

-接触内侧皮质

-轻微穿透内侧皮质

皮质接触可通过以下方式感知:

-听觉反馈:克氏针驱动器音调发生改变

-触觉反馈:术者持针手部感受到阻力变化

当克氏针穿透其他致密骨结构(如鹰嘴窝皮质)时,同样可感知类似反馈。

术者须特别注意:克氏针驱动器的实时反馈与影像增强透视显示的位置需完全对应。

img


首枚克氏针的位置需通过正位及侧位影像确认,其中侧位影像的获取需将手臂作为整体轻柔外旋实现。

img


辅助克氏针在矢状面(侧位)正确置入的技术包括:

-评估复位时确认肱骨干力线并在皮肤标记矢状面对准线;

-通过触诊肱骨头确定其中心作为克氏针目标点。

img


-第二枚克氏针自外侧进入内侧柱,穿过肱骨小头次级骨化中心。

-骨折端针间距应超过骨直径的1/3。

-正位影像可作为瞄准引导。

-必须确保克氏针牢固固定于近端骨折块。


img


需结合克氏针驱动器的听觉与触觉反馈,因为侧位影像可能无法发现克氏针前/后方向偏离近端骨折块。

img
img


-第二枚克氏针置入后需获取正位、侧位及斜位(45°内旋及45°外旋)影像。

-必要时调整克氏针位置。

-若复位与固定满意,可通过侧位实时影像增强透视配合肘关节屈伸活动验证固定稳定性。

img


若正位显示针间距不足骨直径1/3或固定稳定性欠佳,应置入第三枚克氏针。

img


内侧高位斜行骨折

对于内侧高位斜行骨折,当术者决定实施内侧骨内穿针时,应遵循以下技术:


此骨折类型解剖结构不利于单纯外侧针固定,单独外侧针可能无法实现双柱充分固定或足够针间距,此时需加用内侧针。首枚外侧针按前述标准置入。

img


陷阱:内侧针置入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率高达6%。

Howard A, Melpuri K, Abel MF, et al.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 Evidence based guideline and evidence support. North River road: AAOS; 2011.)


多数儿童肘关节屈曲时尺神经可前脱位至内上髁或更前方,此现象在健侧肘部更易演示,但在肿胀患肢难以察觉。


img


为降低尺神经损伤风险,内侧针置入时应保持患肢固定体位(约45°屈曲)并采用有限切开技术保护尺神经。


触诊定位内上髁(肿胀肘部可能困难)。


于内上髁突出部表面做1cm纵行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直至可触及并直视内上髁。

img


将2.0mm钻头导向器直接置于内上髁确定克氏针进针点。

img


随后经内上髁穿入克氏针并跨越内侧柱骨折端。需注意克氏针接触近端骨块外侧皮质时的声觉/触觉反馈。

内侧克氏针置入后需获取正位、侧位及柱位(45°内/外旋)影像,必要时调整针位。


若复位与固定满意,可通过侧位实时影像增强透视配合肘屈伸验证稳定性。


img


注意:多数稳定固定采用2-3枚外侧进针,偶需加用内侧针。影像增强用于确认复位质量、针位满意及整体结构稳定。

img


6.术后制动方案

患肢以后侧石膏托保护,屈肘45°–90°(依据具体方案),持续约三周。


术后监测神经血管功能,克氏针通常于置入后3-4周在门诊拔除。

img


文章来源于AO官网整理

肱骨髁上骨折 (189)

最后编辑于 5 天前 · 浏览 1302

回复23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