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症状学—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时,想法一个接着一个迅速出现;一般没有思索的方向;连串想法之间的联系出于巧合,但通常可以理解。患者的言语容易随境转移,也容易随内在的表浅联想而转移话题。思维的进程好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张倒到一半时就决定了第二张的倒下被启动了。由于思维缺乏一个有决定作用的趋势,使得联想的连接由机会关系主导,比如词语联系(意联)呈现各种类型(如谐音、押韵),音联,夹杂谚语、格言和俗语。思维奔逸时想法连接的随机性可以经由下面的事实得以展示,即一个人可以按记录完整追溯思维奔逸的序列,由此思维的进程得以理解(或摆列清楚后发现难以理解)。
一个思维奔逸的例子来自某躁狂患者。她被问及住在哪里时回答:“伯明翰,肯斯坦丁( Kingstanding,字面意思“王”+“站立”);看到了王,他站在那里,王、王、行、行,舟行大海,海,海上航行,行,行,晴,晴”(后面根据中文音联类比—译者注)。思维奔逸是躁狂的典型表现。在轻躁狂时,有所谓的听命的思维奔逸,尽管有许多无关的内容插进来,患者还是能够回到当时要表达的。这种情况下,音联和意联可以不很突出,想法出现的速度也不像思维奔逸时那么快,因此这种处于思维奔逸变异边缘的情况也曾被称为“皇皇大论”( prolixity)。这些患者不会让附属的想法完全脱离主题,只是在少数时候偏离主线,并最终达成表述的目标。与赘述时繁冗的细节加工不同,思维奔逸的患者对 思想的表述生动、丰富。在急性躁狂状态,思维奔逸可以变得非常严重,导致言语不连贯,因为在一个想法形成词汇表达前,另一个已经脱口而出。
思维奔逸偶尔也发生于兴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有脑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下丘脑损伤的患者。下丘脑损伤与一系列心理效应相关,包括躁狂特征和人格紊乱( Lishman,1988)。以上所描述的情况属于言语促迫下的思维奔逸;没有言语促迫的思维奔逸,据说发生在某些混合型情感状态下。
最后编辑于 2024-09-12 · 浏览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