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来时风疾雨骤,去时云淡风轻:一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救治。

中医内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024-07-22 · 来自 Android · IP 江西江西
3411 浏览
icon离床医学离床医学 推荐

来时风疾雨骤,去时云淡风轻:一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救治。

一、病史资料


一般情况

患者,男,60岁,入院时间:2021年12月28日。主诉:发热7 d,咳嗽、咳痰伴气促2天。

现病史

患者入院7 d前淋雨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0℃,伴畏寒、寒战,自行口服“感冒通”后退热效果欠佳。入院2 d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咳嗽,咳大量黄脓痰,咳嗽剧烈时伴气促,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10.21×109/L,NEU% 96.6%;PCT 4.69 ng/ml;血气分析示:pH 7.33,PaCO2 48 mmHg,PaO2 25 mmHg,Lac 2.5 mmol/L;ALT 67 U/L,AST 86 U/L。胸部CT: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左肺叶明显,大部分实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先后予“头孢曲松、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抗感染等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诊治转院至我院。

既往史

2019年曾于外院诊断“肺结核”,未予抗结核治疗,未定期治疗。有“高血压”病史7年余,曾服用“利血平”,后多次复测血压正常,未再继续服药。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

有家禽接触史。否认新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否认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发热患者接触史,否认聚集性发病。有吸烟史10余年,2~3包/天,已戒烟20余年。

体格检查

T 38.8℃,P 111次/min,R 30次/min,BP 148/82 mmHg,面色潮红,全身皮肤未见玫瑰疹或焦痂,口周未见疱疹,咽部黏膜未见异常,咽喉壁无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1次/min,律齐,各心脏瓣膜区未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 血气分析:pH 7.47,PaCO2 31.7 mmHg,PaO2 52.9 mmHg[5 L/min吸氧,氧合指数(OI)129 mmHg]。
  • 血常规:WBC 14.37×109/L,HGB 119.00 g/L,PLT 162.00×109/L,NEU% 93.6%,PCT 3.88 ng/ml。
  • Crea 89 μmol/L,Urea 6.18 mmol/L。
  • D-Dimer 2810 μg/L,凝血功能(PT 13.9 s,APTT 42.5 s)。
  • Pro-BNP 425.5 pg/ml。
  • ALT 124 U/L,AST 269 U/L,ALB 21.8 g/L。
  • 当地医院呼吸道病毒抗原7项、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均未见异常。
  • 影像学:患者入院后胸部CT及胸部X线片均提示双肺多发渗出,左下肺实变(图1,图2)


图1 患者胸部CT(2021-12-27)

img


图2 患者X线胸片(2021-12-29)

病例特点

  • 中年男性,既往体健。
  • 急性起病,进展快。
  •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
  • 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WBC、PCT升高,肝酶升高,白蛋白偏低;双肺多发渗出,左下肺实变为主。

初步诊断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Ⅰ型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

查阅近年文献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常见病原体不断演变,且存在地域差异性。2010—2012年美国和2003—2004年欧洲的CAP病原体统计发现,CAP以多重病原体感染为主[1]。在美国,导致CAP的细菌主要为链球菌、支原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主要为偏肺病毒、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欧洲,导致CAP的细菌主要为链球菌、军团菌和支原体,病毒主要为流感病毒。在亚洲,CAP病原体以细菌多见,但由于纳入时间、病原学检测手段的准确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鉴别诊断及治疗


基于上述分析,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流血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肠杆菌科细菌等。
  • 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腺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等。
  • 非典型病原体性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
  • 真菌性肺炎:曲霉菌、念珠菌、PJP等。

初始治疗方案

  • 高流量湿化治疗改善氧合,湿化气道。
  • 美罗培南2 g q8h(12月28-31日)。
  • 左氧氟沙星0.5 g qd(12月28至出院)。

病原学检查结果

  • 细菌:痰涂片见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涂片发现真菌孢子(++)。血培养:经需氧培养5天及厌氧培养5天,均无细菌生长。
  • 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巨细胞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 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三项(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阴性。

思考

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目前结果均为阴性,是否为其他病原体致病?

查阅文献发现,在一些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结核分枝杆菌是CAP的重要病因[2]。致病性真菌,包括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性,主要在美洲地区相对多见。其他的机会致病菌,如隐球菌、曲霉、念珠菌、PJP感染,多见于免疫缺陷/受损患者[3]

后续检查结果

  • 痰找抗酸杆菌、血T-SPOT、痰X-pert、结核菌培养均为阴性。
  • 淋巴细胞系列:T淋巴细胞总数(CD3+)、辅助性T细胞总数(CD3+CD4+)、抑制性T细胞总数(CD3+CD8+)、B淋巴细胞总数(CD3-CD19+)、NK细胞总数均下降。

治疗4 d后,患者仍反复发热,影像学提示肺部病灶吸收不理想,氧合较差,第一阶段治疗效果欠佳。因此考虑:①抗感染治疗是否未能覆盖病原菌?②有无耐药菌产生?③有无合并症或并发症?④诊断错误,患者并非急性感染性病变?

调整治疗方案

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仅覆盖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阳性菌及非典型致病菌,但如果合并病毒感染或MRSA感染,则上述治疗无效。因此,12月31日加用万古霉素1 g q12h,以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初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原因,未接受mNGS检测。第一阶段治疗效果不理想,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于12月30日送检血和BALF mNGS。12月31日下午mNGS结果回报:BALF 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795)和白色念珠菌序列(396),血浆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131)。追问病史,患者有家禽养殖史。

修正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念珠菌性肺炎?Ⅰ型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


Meta分析显示:鹦鹉热衣原体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的1.03%(95% CI 0.79~1.30),范围为0~6.7%,每年约1%的CAP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4]。荷兰两家医院调查了CAP的病因:对147例CAP住院患者的痰常规进行鹦鹉热衣原体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19/147例患者还进行了配对补体固定试验(CFT)以检测衣原体抗体的存在,结果显示4.8%的病例被诊断为鹦鹉热[5]。鹦鹉热衣原体在我国成人SCAP的致病菌中占6.8%[6]

· 鹦鹉热衣原体微生物学


鹦鹉热衣原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染色阴性的需氧病原体,不仅存在于鸽子、鹦鹉身上、也存在于家禽(鸡、鸭)等中。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疫鸟(如鹦鹉、家禽)或吸入疫鸟鼻腔分泌物的气溶胶和粪便或羽毛的粉尘而被传播[7]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大部分有禽类接触史,接触病原后5天至3周突发起病,均有发热,超过39℃高热常见,干咳为多,咳痰不多,肺外表现出现比例高且表现多样,例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谵妄)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这些病例中有些出现在发热之前,有些与发热同时发生;病程进展快,重症比例高,有近50%的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甚至是人工通气,但休克发生比例低。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WBC总数不高,NEU比例增高;CRP明显增高,约占50%。PCT正常或增高;肝酶、LDH和CK增高、低钠低氯血症;低氧血症发生率高。单肺实变为主,沿肺段分布的大片融合的实变影伴支气管充气征,随病情进展迅速扩展到双肺多叶,可有少量胸腔积液[8]。既往文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胸部CT显示多肺叶炎症浸润影,实变为主,病情进展快,治疗后病灶可完全吸收[9]

img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


(1)病原体培养:培养敏感度低,难度较大,需专门的实验室,有传播的风险。

(2)血清学检测:通过定量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可以区分最近感染和既往感染,在同一实验室进行相同试验获得的急性和康复期(间隔2周)样本中IgG滴度升高4倍或以上或急性IgM滴度≥1:16可诊断为急性感染。该方法的缺点:只能提供回顾性诊断。感染后最初2周血清学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可与其他衣原体发生交叉反应,如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3)分子方法—PCR: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急性期);有区分不同衣原体的能力。但国内微生物实验室未常规开展以上检查,仅在专门实验室进行。

(4)基因检测—mNGS:宏基因组测序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检验快速。缺点是费用高。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治疗

img



首选四环素类药物;为了避免复发疗程至少持续3周。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四环素禁忌证患者的最佳替代药物;如儿童、孕妇或过敏等;重症效果差。因我国人群对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增加,喹诺酮类药物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但抗菌活性不如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有研究表示体温降至正常后,应继续用药10~14 d[10, 11]



三、治疗方案调整及疗效


根据上述诊断结果,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西环素0.2 g qd,左氧氟沙星0.5 g qd。

2021年12月31日患者mNGS结果回报白色念珠菌,2022年1月2日痰培养也发现白色念珠菌,因此,患者是否合并念珠菌肺炎?患者存在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念珠菌被认为是皮肤、口腔、胃肠道黏膜、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五种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氏念珠菌)占所有念珠菌血症确诊病例的90%以上。念珠菌在正常成人定植率约为8%,住院患者可高达20%以上。念珠菌性肺炎的真实发病率为0.23%~0.4%[12]


念珠菌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①血行分布:病变沿血管分布,结节或实变,有“晕征”,较少形成空洞;②气道分布:病变沿支气管分布,呈支气管肺炎改变,支气管壁增厚,肺内斑片或实变,无特异性表现。

需谨慎解读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的检出,如何区分污染、共生、定植或侵袭性致病,组织活检是唯一的确诊手段[13]

考虑该患者合并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所以我们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伏立康唑200 mg bid(口服)(图3)。1月5日,患者胸部X线片可见病变较前明显吸收,1月10日出院,1月24日复查胸部X线片,病变完全吸收(图4)。后续复查患者肝酶指标较前下降,肝功能改善,白蛋白升高。免疫功能较前好转。

img



四、病例总结及思考


针对急性重症肺炎,及早明确感染病原菌,针对性选择抗生素尤为重要。mNGS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方面较传统方法胜在更为迅速,同时针对某些病原体,尤其是类似于鹦鹉热衣原体、东方立克次体(恙虫病)、PCP的诊断,具有独到优势。

针对同样无其他有效病原学检测手段的东方立克次体,该病例中患者OXK1:160阳性,如何解读?恙虫病累及肺部病变具体表现如何?

给患者查体并未发现焦痂,mNGS也未检出东方立克次体,因此最终没有诊断,但仍对此保有一定的质疑。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肥达外斐试验的敏感性偏低,仅有50%,但特异性尚可[14]。目前针对恙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间接荧光抗体(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基因检测等,其累及肺部的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以间质性改变为主,严重的会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引起ARDS[15, 16]


社区获得性肺炎 (185)
纠错
1 26 14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