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精神科医生的这五年(五)

这一篇,来谈谈我作为一线学习会诊的经历。
第一次在科室值班,是规培完回科的第一天。科室并没有给我排值班,我想着后面还是要值班,所以就准备跟着我一位同事值班学习,凡是他的班我给他当副班,碰巧他的班就是那个月的上班第一天。

第一次值班,很茫然,也很忐忑。特别是我们科是一线负责会诊,想到其他科室那些难搞的躯体疾病,我便头疼。跟着我这个同事值班的时候,他很愿意讲知识,可以说是去会诊的路上、电梯里、写会诊意见时、回来的路上,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讲涉及的知识。可是对于当时的我,是一脸懵逼,具体他说了什么,我似乎没进脑子,只是心中一个劲地感慨“这啥啊,还要注意这?我咋不知道?咋还能这么复杂?咋还有这种情况?谁能想到这啊?”......
第一个月跟着这个同事值了三次班之后,有一丢丢成长,最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不会的东西太多了。准确的判断,其实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我们也要相信并坚信自己的判断。这点,跟同事值班的经历让我感动颇深(如下图)。

接下来我就开始独立值一线班了,还要带副班。我十分羞愧,自己还不怎么会呢,就要去带别人了,这更促使我想要好好学习会诊的知识。同事向我推荐了《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这本书,说是会诊需要的基本上都在里面,我就迫不及待地买来学习,同时,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
具体怎么学习呢?比如说,你接收到一个会诊单,第一步应该是去翻看病例、了解本身病情,再结合会诊目的,去了解精神症状相关的病情、做精神检查;接下来,你可能有了一个或几个的初步怀疑,你不太确定,那你就回去翻书、检索、询问等等,看要明确怀疑还需要补充什么资料(可以是病史、也可以是检查结果等)。另外,当你需要给出处理的时候,需要注意对疾病的影响(比如说是否会掩盖病情,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会产生中枢呼吸抑制作用,掩盖对意识和呼吸的观察),对药物的影响等。最后,一定要追踪患者后续的情况,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处理。
写到这里,我想有人会问:会诊嘛,至于这么麻烦吗?我的建议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当这些注意事项和考虑都印在你的脑子里的时候,你就会如鱼得水地处理会诊了。
在学习会诊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可能会有很多人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我便开始总结自己的会诊学习经历。写出了第一篇文章会诊一例出现精神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引起的思考,这也是我的gzh的第一篇文章。接着,就有了后续很多关于会诊的内容和经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