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精神科医生的这五年(三)


回忆的闸门,一旦开启就难以停止。接下来谈一谈我毕业后,也就是我真正成为精神科医生后的事情吧。
5年前我博士毕业后入职大学附属医院。由于我是专博,政策是规培1一年,其中包括精神科7个月+神内2月+心内1月+急诊1月+ICU1月,在这期间我还考过了中级考试。这一年,其实也蛮痛苦的,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不会、做不好等等,特别是在其他科室,还要值一线班,更觉能力不行而责任重大。最后两个月是急诊和ICU,见多了生离死别,心里受到了挺大冲击,不知如何排解。当时选择了疯狂地看书,企图从书中寻找答案。印象最深地、且对我有用的一本书是《当呼吸化为空气》,内容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从确诊癌症到他离世他写的日记。当然,必须要说,真正使我从中解脱出来的,是规培转科的结束。
后来就开始在我们科室当一线,跟着二线(主治)和三线(副高或正高)一起管病人。半年至一年左右我们会调换医疗组的搭配,也就有幸跟着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习。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真正开始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系统地将精神病学学习一遍,在临床上不断实践。接下来具体说一下我是怎么做的。
当一线的主要工作就是:接诊病人(问病史、写病历、开医嘱)和管病人(病人和家属病情疑问或其他疑问的解答、异常化验结果的处理、记录病程等)。
首先是接诊病人,需要不断在问诊中完善技巧,什么样的话语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这是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其次,需要在问诊中不断地夯实你的理论知识,比如说抑郁症的患者会有社会功能受损,你就会需要问患者他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功能等是否有问题。然而你又不能原封不动地问“你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功能是否有问题”,而是问,最近有没有觉得做工作效率也差了、经常犯错或者需要别人督促?也不愿出去和别人交往、约会了?对家人也关心少了,做家务也不想做了?再者,根据病人地症状表现、他们地描述,来去理解精神症状学这一部分,比如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明显地病人,你不仅要知道什么是被害妄想(这个概念已经有点大家普遍都知道了),还要知道什么是冒充者综合征、什么是诡辩思维。更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去发现,这个患者是否存在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等问题,以及如何去区别他们。最终,你也要将它们规范化地呈现在病例书写中。
其次是管病人。这一点涨经验很简单,但其实很多人难以做到,那就是“守在病房办公室”。病人和家属的疑问有很多,这也是督促你学习。他们的疑问大致可分为几类:
1、病人是什么病?这个病怎么治?
2、某某症状是不是药物副反应?需要怎么处理?
3、出院后还要吃药吗?以后还要吃药吃多久?什么时候可以停药?
4、出院后能回去上班/上学吗?
5、吃药影不影响备孕/怀孕?
6、某某指标有箭头,要紧吗?需要处理吗?
我经常见到低年资的住院医对于病人和家属的此类问题无法回答。其实,这其中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大致包括:疾病的规范名称和诊断标准、某种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疾病的治疗疗程、疾病对于社会功能的影响、用药对于身体情况的影响、常见临床检查异常的识别和处理等等。仔细想想,书中大多有答案,在临床待得时间久了,也会学习到这部分内容。其实只要你扎扎实实在临床待上一两年,患者和家属的疑问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只不过有时下不了这样的功夫罢了。但是,一旦掌握,后面你工作必须独挡一面,这对于你来讲其实就是底气。
最后编辑于 2023-10-17 · 浏览 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