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和精神科药物的关系(一):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们知道很多药物是不能用于青光眼患者的,特别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为某些药物有加剧这一病情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哪些药物要特别注意,以及若出现青光眼的病情变化,我们该如何帮助患者呢?小舟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我们眼睛内的房水由睫状突的无色素上皮细胞分泌→进入到后房→经过瞳孔区进入前房→经房角排出→进入到施勒姆氏管(Schlemm管)→进入集液管→进入巩膜上静脉→汇入到眼静脉系统→最终进入到体内的血液循环,如下图所示。正常情况下,房水的生成和房水的排出必须达到平衡,从而使得眼压维持在10mmHg到21mmHg。

青光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小梁网房水排出系统发生病变,房水排除阻力变大,眼压增加。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球解剖结构异常(前房变浅、角膜相对较小、晶状体偏厚、房角狭窄),晶状体与虹膜紧贴面积增加,使得狭小的房角关闭阻塞,导致闭角,进而眼压增加。
临床表现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来势凶猛,症状急剧,急性发病前可有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表现为突感雾视、虹视,伴额部疼痛或鼻根部酸胀。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急性发作后可进入视神经持续损害的慢性期,直至视神经遭到严重破坏,视力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回的绝对期。
(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一般都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及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等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
(3)开角型青光眼
主要表现为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存在视野缺损、暗点、甚至失明,眼压可以升高,也可以正常。
最后编辑于 2023-04-03 · 浏览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