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总结】周围血管病临床常用体格检查
现今,临床上已有彩超、DSA血管造影等多种肢体血管检查仪器,然而在周围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对患者四肢情况的常规体格检查仍有无可代替的重要地位,那么,周围血管病临床常用的体格检查有哪些呢?

1.观察局部状况:观察肢体皮肤及附件、肌肉有无营养障碍性改变,如有无皮肤松弛、干燥、脱屑,汗毛稀疏、变细、停止生长或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脆、增厚,出现甲嵴、嵌甲甚至肌肉萎缩等表现;观察肢体有无出现红肿、溃疡、坏疽等。
2.测定皮温:对比两侧肢体皮温,若出现一侧肢体皮温较对侧或同侧其他部位皮温明显升高,则提示该部位血流量增加或出现炎症反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红斑性肢痛病、血栓性浅静脉炎等;若出现一侧肢体皮温较对侧或同侧其他部位皮温明显降低,则提示该部位血流障碍,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3.扪诊与听诊:检查时应注意动脉搏动的强度、动脉的硬度、有无弯曲、结节、震颤,血管杂音的部位及强度等。
4.皮肤指压试验:用手指压迫趾(指)端或甲床,受压处出现短暂性苍白,正常人在解除压迫后,毛细血管可在1-2秒内充盈,迅速恢复为粉红色,若充盈缓慢,延长至4-5秒后恢复原来的皮色,或皮色苍白或紫绀,表示肢端动脉血液供应不足。
5.肢体位置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抬高(双髋关节屈曲70°-80°)(如检查上肢,采取坐位或站位,两上肢伸直高举过头部),保持约60秒后进行观察。血液循环正常时,足趾、足底或手掌保持淡红色或稍发白。动脉闭塞者可呈苍白或腊白色;后病人使肢体下垂于床沿,再观察足趾、足底或手掌颜色,正常人10s内可恢复正常,在动脉血液循环有障碍者,恢复时间可延迟到45-60秒或更长,且颜色不均,呈斑块状。(若肢体伴有浅静脉曲张,下垂试验则无价值。)
6.尼霍夫(Neuhof)征:患者取仰卧位,自然屈膝,放松下肢,检查者用手压迫患者小腿腓肠肌,如有饱满紧韧感和压痛,为阳性,说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霍曼(Homan)征:患者取仰卧位,自然伸直下肢并抬高,检查者用手握住患者足部用力背屈而牵拉小腿腓肠肌,如出现下肢后方绳索样紧硬痛即为阳性,说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深静脉血栓、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所致。
8.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取平卧位,高举下肢,使浅静脉血向心回流,在大腿根部、卵圆窝平面远端扎止血带,其紧张度足以压迫大隐静脉,但不致于影响动脉血流和深静脉回流为标准。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秒钟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如血柱自上而下立即充盈大隐静脉及分支,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如病人站立并保持止血带压迫的情况下,在其远端某一部位迅速出现扩张静脉,提示血液通过小隐静脉或功能不全的交通支返流至浅静脉。
9.深静脉通畅试验:病人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脉,嘱患者连续用力踢腿或下蹲,由于下肢运动,肌肉收缩,浅静脉血液经深静脉回流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空虚。如果深静脉障碍或有倒流使浅静脉压力增高则静脉曲张不减轻反而怒张。
关于周围血管病,大家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内容,欢迎留言~
【 往期内容 】

最后编辑于 2022-05-10 · 浏览 4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