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动脉硬化伴坏疽「拆毛线团」式愈合与创面细菌培养的思考

1.简要病史:
(1)患者老年男性,80岁,左足第二趾坏死半年余。
(2)患者5年余前出现双下肢发凉、疼痛,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次住院对症治疗。半年前左足第二趾出现紫绀、破溃逐渐发展至坏死。
(3)既往高血压病史 10 年,目前血压控制尚可;其余无特殊。
(4)查体:左足肿胀,皮色潮红,皮温高,左足第二趾坏死,少量渗出,异味明显,脱屑,触痛(+),足趾汗毛稀疏,趾甲增厚,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触及不明显,肢体活动不利。
2.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坏疽
3.入院后辅助检查:
(1)①血常规:CRP12.87mg/L↑;血红蛋白量128g/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2.10%↑;血小板分布宽度15.10fL↑;平均血小板体积11.50fL↑;大型血小板比率37.70%↑②NT-Pro-BNP 647.41pg/ml↑③大生化:CK 37.00U/L↓;球蛋白32.40g/L↑;TC 5.88mmol/L↑④甲功:TSH 5.327uIU/L↑⑤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4.79g/L↑;D-Ⅱ聚体 0.73ug/ml↑⑤伤口分泌物菌培养:产酸克雷伯菌(+)
(2)双下肢血管彩超:①双下肢动脉内膜毛糙增厚不均并多发斑块形成,双侧股浅动脉中下段、双侧胫前动脉、双侧足背动脉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侧腘动脉节段性狭窄,狭窄率约为大于70%(右侧)、50—69%(左侧),双侧胫后动脉血流频谱异常,血流流速减低;②双侧股总静脉瓣返流(轻度)。
(3)左足趾跖骨X光片:左足骨质疏松症,左足第二跖骨近节趾骨远段部分骨质缺如。
4.治疗
(1)给予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伤口分泌物菌培养见异常菌群,根据药敏结果给予头孢抗感染。

(2)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显示血管闭塞情况严重,左足X光平片见骨质破坏,予以左足第二趾截断术+PRP治疗术。术后第3天创面:

予以每日一次常规换药,创面给予抗菌银离子敷料。术后继续予以上述对症治疗,但患者诉疼痛加重,左足肿胀未见消退,术后第5天予以复查血常规等,结果如下:①血常规:CRP 32.65mg/L↑;红细胞计数 3.95x10^12/L↓;血红蛋白量 117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15g/L↓;淋巴细胞百分率 18.50%↓;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4.20%↑;血小板分布宽度 15.40fL↑;平均血小板体积 11.80fL↑;大型血小板比率 39.60%↑②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1.6sec↑;纤维蛋白原 5.43g/L↑;D-Ⅱ聚体 0.88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8.00ug/ml↑。
考虑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继续予以给予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凝、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第7天创面:

术后第11天创面:

术后第11天再次复查指标,结果如下:①血常规:CRP 19.79mg/L↑;红细胞计数3.99x10^12/L↓;血红蛋白量 118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19g/L↓;淋巴细胞百分率 16.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6.10%↑;血小板分布宽度 14.40fL↑;平均血小板体积11.30fL↑;大型血小板比率36.20%↑②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4.92g/L↑;D-Ⅱ聚体 1.52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6.37ug/ml↑。伤口分泌物菌培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

根据患者伤口分泌物菌培养结果,发现头孢耐药,遂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为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方案,其余对症支持治疗同前。
术后第19天创面:

可见左足红肿消退明显,患者诉疼痛基本消失,创面肉芽组织进一步增生,创面深度减小,肉芽组织基本覆盖趾骨头。隔日一次予以常规换药,创面予以脂质水胶敷料。
术后第19天再次复查指标,结果如下:①血常规:红细胞计数 4.03x10^12/L↓;血红蛋白量118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12g/L↓;淋巴细胞百分率 15.5%↓;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7.70%↑;血小板分布宽度14.00fL↑;平均血小板体积11.20fL↑;大型血小板比率35.20%↑②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 4.00g/L↑;D-Ⅱ聚体 1.03ug/ml↑。可见患者炎症状态有所好转。为避免长期大量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等诱发出血,遂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同时停用抗菌药物。
之后每周复查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略有反复,变化不大,但患者创面长势尚可,左足无红肿疼痛。期间术后1个半月再次复查伤口渗出液菌培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

术后2个月创面:

可见肉芽组织基本覆盖 趾骨头,创面面积缩减明显, 肉芽红润。 术后2个月再次复查指标,结果如下:①血常规:血红蛋白量 129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15g/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0.5%↑;血小板分布宽度15.40fL↑;平均血小板体积11.60fL↑;大型血小板比率37.70%↑②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4.08g/L↑;D-Ⅱ聚体 1.32ug/ml↑。
术后2个半月出院前再次复查指标,结果如下:①血常规:红细胞计数 3.89x10^12/L↓;血红蛋白量 116g/L↓;淋巴细胞百分率 18.9%↓;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1.20%↑;血小板分布宽度 14.40fL↑;平均血小板体积 11.50fL↑;大型血小板比率 38.40%↑②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4.5sec↓;纤维蛋白原 3.67g/L↑;D-Ⅱ聚体 0.93ug/ml↑。
术后2个半月出院前当天创面:

出院后3个月回访图片:

如图所示,患者从 疼痛难忍、 严重影响生活的 足趾坏疽,到 截趾手术,再到创面「 拆毛线团」式逐渐 缩小地愈合,恢复基本 行走能力,共花费 约半年时间,考虑患者年龄 已然80岁,机体 代谢恢复能力下降明显,且 下肢血管闭塞情况 较严重的情况下,能恢复成这样 实属不易。在这过程中,主要依靠持之以恒地用 各种手段为创面良好愈合提供更好的环境。
【 反思与总结 】
1. 创面菌培养的重要性:
老年患者,机体代谢下降,加之手术创伤,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有机可趁,遂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定期复查菌培养,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同时注重无菌操作,以免炎症迁延,影响创面愈合。
2.该患者最后复查菌培养仍见弗劳地柠檬酸杆菌(++),虽然患者创面长势良好,白细胞及CRP均无异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轻微升高,可见仍存在局部感染。
对于这样顽固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各位老师有什么办法?
【 视频课程 】
【 临床病例 】

最后编辑于 2022-04-20 · 浏览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