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常见名词解释
1Bell征:是指面神经炎时出现周围性面瘫,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
2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病因不清,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所致。
3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指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明显而细胞数正常或稍有增高,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此现象是该病的特征之一。
4多发性神经病:是指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引起本病的病因,都是全身性的,如代谢障碍与营养缺乏、中毒、遗传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5进展性卒中:目前尚无国内外统一的定义或诊断标准,一般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脑卒中。
6颈膨大:脊髓有两个膨大部分,其中一个是颈膨大,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相当于C5-T2水平,病损后两上肢呈周围性瘫痪,两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向肩及上肢放射的神经根痛,排尿困难。
7上升性脊髓炎:脊髓受累节段呈上升性,起病急骤,病变常在一到两天甚至数小时内上升至延髓,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死亡。
8脱髓鞘性脊髓炎: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性损害,一般认为与免疫异常有关,主要表现为病变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9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即急性脊髓炎,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急性横贯性损害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脊髓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脊髓炎。表现为病变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同侧深感觉障碍及病变对侧损害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存良好,病变侧损害以下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10马尾:L2以下腰骶神经根垂直向下行走,依次穿过相应的椎间隙,其行程中无脊髓,类似马的尾巴,故称马尾,主要支配下肢、腰骶部及盆腔的感觉运动,受损后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11夏科(Charcot)关节:关节痛觉缺失可导致神经源性关节病,关节磨损、萎缩和畸形,关节肿大,活动度增加,运动时有摩擦音而无痛觉,即夏科(Charcot)关节
12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随着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可不同程度受累,出现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功能和皮肤营养障碍。
13脊髓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束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三部分。
14病毒性脊髓炎:指由病毒所引起的脊髓炎,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T型淋巴细胞病毒、HIV病毒等。
15自主神经反射异常:脊髓损害病变水平以上可有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等症状,称为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16血脑屏障:正常情况下,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脑脊液与脑之间存在机械性和渗透性屏障,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只能选择性的进入脑脊液中,这种功能称为血脑屏障。
17sciatica:是沿着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以疼痛为主的综合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也称为坐骨神经炎,为感染或中毒等原因损害坐骨神经引起。继发性者临床更为多见,是因坐骨神经通路受病变的压迫或刺激所致。
18神经元变性:是指发出轴突组成周围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变性坏死,并继发其轴突在短期内变性、解体。临床上称为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损害见于运动神经元病、急性脊髓灰质炎等,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损害见于有机汞中毒,癌性感觉神经元病等。
19节段性脱髓鞘:指髓鞘破坏而轴突相对保持完整的病变。病理上表现为神经纤维全长上不规则分布的长短不等的阶段性髓鞘破坏,而轴突相对保留,吞噬细胞与增殖的施万细胞吞食髓鞘碎片。可见炎性神经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中毒、遗传性或代谢性疾病。
20entrapment neuropathy:指通过狭窄的解剖通道的神经,经历反复的缩窄性压迫,造成局部水肿等炎性反应,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髓鞘脱失,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如肘管中的尺神经损伤。
2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原因未明。
22痛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有的在发作时不断做咀嚼动作,严重者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又称痛性抽搐。
23Hunt综合征:面神经损害在膝状神经节,除表现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外,还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亨特综合征,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24AIDP:即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其属于迟发性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前可有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疫苗接触史,属于迅速进展、大多可以恢复的运动性神经病。病理主要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以前跟为主),部分病例伴远端轴索变性。
2 5Bell麻痹:颈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26总体反射:脊髓完全损害时,常导致屈肌张力增高,若股部皮肤受轻微刺激或内感受器受轻微刺激如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痉挛,伴有竖毛、出汗、小便排出等症状,称为总体反射。
27腰膨大:脊髓的腰膨大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相当于L 1-S2的水平。腰膨大以下逐渐变细,移行为脊髓圆锥,圆锥尖端升出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受损时,出现双下肢周围性瘫痪(损及支配下肢的前角细胞所致),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腰膨大以上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在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如损害平面在L2-L4则膝反射往往消失,如病变在S1-S2咋则踝反射往往消失,如S1-S3受损则出现阳痿。
28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脊髓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一侧上臂肌肉萎缩,病变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和营养障碍,典型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央的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空洞多位于颈髓,某些病例向上扩展到延髓和脑桥。
29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临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的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30血管源性水肿: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水分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间隙潴留,促使脑体积增加所致,多见于脑损伤、脑肿瘤等病变的初期。
31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表现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在普通光线下检查病变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只在暗处用强光持续照射时瞳孔缓慢收缩,停止光照后瞳孔缓慢散大。调节反射也缓慢出现和缓慢恢复。以一般方法检查瞳孔不缩小,但让患者长时间注视一近物后,瞳孔可缓慢缩小,而且比正常侧还小,停止注视后可缓慢恢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伴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肢明显)。若伴节段性无汗和直立性低血压等,称为艾迪综合征(Adie syndrome)。
32 动眼危象:上丘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眼外肌强直痉挛,亦名动眼痉挛,双眼固定偏斜某方向,可持续数秒至数小时,最常见者为固定上视。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类型。可表现为发作性两眼向上或向一侧窜动的不自主眼肌痉挛动作,少数患者尚可出现调节辐辏障碍,垂直性(向上、向下)凝视麻痹等,个别脑炎后患者尚可出现发作性眼睑痉挛。
脑炎后继发帕金森症候群或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均可能发生动眼危象。多见于脑炎后震颤麻痹患者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
33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主要损害脑干的内侧纵束,故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内侧纵束是联系眼球水平同向运动的纤维,它连接一侧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与对侧展神经核,同时还与脑桥的侧视中枢即位于展神经核附近的副展神经核及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相连,而实现眼球的同向水平运动,其损害可造成眼球水平同向运动障碍,表现为单眼的內直肌或外直肌的分离性麻痹(侧视时单眼侧视运动不能),并多合并分离性水平眼震。多见于脑干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性硬化。
34核性眼肌麻痹:指脑干病变(血管病、炎症、肿瘤)致动眼、滑车、展神经核损害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有三个特点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2)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3)分离性眼肌麻痹。
35Queckenstedt test:即压颈试验,有指压法和压力计法,前者是用手指压迫颈静脉10秒,观察脑脊液压力上升速度及到达高度,随即迅速放松,再观察压力恢复与时间的关系;后者是将血压计气带轻缚于患者颈部,测定初压后,可迅速充气至20毫米汞柱、40毫米汞柱、60毫米汞柱,记录脑脊液压力变化至压力不再上升为止,然后迅速放气,记录脑脊液压力至不在下降为止。正常情况下,压颈后,脑脊液压力可迅速上升100-200毫米水柱以上,解除压颈后则迅速(在10秒内)下降,恢复至初压水平,如果存在椎管完全梗阻,则压颈的压力不上升,部分梗阻则表现为脑脊液压力上升和下降速度均缓慢或上升快下降慢,或不能回到原初压水平,称为压颈试验阳性。如一颈静脉的脑脊液动力试验阳性而对侧正常则提示该横窦有闭塞。
36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异常所见是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障碍主要反映髓鞘损害,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障碍主要反映轴索损害。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比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更为敏感。
37脑电地形图:是将各种节律的脑电信号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转换成一种能够定位和定量分析的脑电检查技术,各种节律的脑电信号可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其在头皮的相应位置分布。其优点是对背景的分析较人工分析更敏感,直观性比较强。但脑电地形图不能反映脑电波及各种波形出现的方式等重要信息,因而不能取代脑电图检查。脑电地形图检查,应结合脑电图检查应用。目前脑电地形图主要应用于精神病、痴呆、癫痫、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
38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使用发射单光子的放射性核素,由旋转探头上的伽玛照相机在不同的方位多次采集体内核素的分布信息,应用断层扫描和影像重建技术,进行各层面脑组织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用于了解脑血流和脑代谢,也用于检测脑内某些受体分布情况。
39脑电图 :是大脑细胞生物电活动通过电子生物放大技术放大几十万或者上百万倍后记录下来的曲线组合,用以了解脑功能状态。
40折刀样肌张力升高:锥体系病变时,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大,终了时变小,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41舞蹈动作:病变位于基底节或丘脑底核,是一种累积面部、肢体、躯干、肌肉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过度运动,表现为极快的、跳动的、无异议的、不规律、不刻板的肢体动作,其动作形势变化不已,带有一定连续性,呈舞蹈样怪异动作。
42咽反射:用压舌板分别轻触两侧咽后臂,正常时出现咽部肌肉收缩和舌后缩,并有恶心、做呕反应。
43视野:双眼向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44跨阈步态:腓总神经麻痹而足下垂的患者在行走时患肢抬高如跨越门槛,患者没有平衡障碍,但却常常被绊倒,也可见于慢性获得性轴索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脊髓灰质炎。
45锥体系病变时,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大,终了时变小,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46病变位于基底节或丘脑底核,是一种累积面部、肢体、躯干、肌肉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过度运动,表现为极快的、跳动的、无异议的、不规律、不刻板的肢体动作,其动作形势变化不已,带有一定连续性,呈舞蹈样怪异动作。
47用压舌板分别轻触两侧咽后臂,正常时出现咽部肌肉收缩和舌后缩,并有恶心、做呕反应。
48视野:双眼向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49腓总神经麻痹而足下垂的患者在行走时患肢抬高如跨越门槛,患者没有平衡障碍,但却常常被绊倒,也可见于慢性获得性轴索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脊髓灰质炎。
50痉挛性偏瘫步态:又称划圈样步态,为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表现为单侧上肢屈曲内收,不能自然摆动,腰部向健侧倾斜,下肢伸直、外旋,向外前摆动,即表现为腿外旋划一半圈的环形运动,脚刮擦地面,鞋底的脚尖和外侧部分磨损。最常见于脑卒中或脑外伤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51罗索里莫征:由L5-S1支配,经胫神经传导。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手指或叩诊锤急促弹拨或叩击足趾跖面,阳性反应为足趾向跖面屈曲。以往该征与Hoffman征被列为病理反射,实际上是牵张反射,阳性可视为腱反射亢进表现,见于锥体束损害,也见于腱反射活跃的正常人。(参考第八版本科教材)
52强握反射:用手指触摸患者手掌时,即会强直性握住检查者的手指。此反射在新生儿为正常反射,在成人见于对侧额叶运动前区病变。
55摇摆步态:或称为鸭步,表现为行走时躯干,特别是臀部左右交替摆动的一种步态。其发生机制是躯干及臀部肌群肌力减退导致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此种步态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特征,但也可发生在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炎性肌病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56慌张步态:患者站立时,身体前屈,头向前探,肘、腕、膝关节屈曲,双臂略微内收于躯干前,行走时起步困难,呈踌躇状态,第一步不能立即迈出,行走后开始极为缓慢,后逐渐速度加快,呈追重心状态,小碎步前进,双上肢自然摆臂减少,停步困难,极易跌倒,转体时常以一脚为轴,挪蹭转身,是帕金森及其综合征的特征性步态。
57Weber实验:又称双耳骨导比较试验,是将振动的音叉柄部置于病人额正中处,正常时两侧听音相等,神经性耳聋时由于气导大于骨导,病人感到健侧音响较强;传导性耳聋时,由于骨导大于气导,病人感到患侧的音响较强。
58对光反射:嘱患者平视远处,用手电筒将光从侧面分别照射瞳孔,正常时,可见瞳孔缩小。感光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直接感光时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59角膜反射:用棉絮轻触角膜外缘,正常表现为双侧的瞬目动作,受试侧瞬目动作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对侧称为间接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一侧角膜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面神经病变(同侧脑桥),双侧角膜反射消失,见于一侧三叉神经受损,或双侧面神经受损,提示中脑或脑桥受累,常有意识障碍。
60 Rinne实验:又称气导骨导比较试验,方法是将振动的音叉柄部紧密放置于病人一侧乳突部,病人可听到振动的音响(骨导),当病人表示音响消失时,迅速将音叉移至该侧外耳道口(气导),如尚能听到音响,表示气导大于骨导或Rinne试验阳性,见于正常或神经性耳聋;外耳或中耳疾患所致的传导性耳聋,则骨导大于气导为Rinne试验阴性。
61Hoffman:由C7-T1支配,经正中神经传导。检查者以右手的食、中两指夹持病人的中指中节,使其腕关节背屈,其他指各处于自然放松半屈状态,然后检查者以拇指迅速弹刮病人中指指甲,若出现其他各指的掌屈运动,即为霍夫曼征阳性。实际上是牵张反射,可视为腱反射亢进表现,也可见于腱反射活跃的正常人。
62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骨骼肌异常运动,表现形式多样,一般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睡眠时停止,多为锥体外系病变所致。
63交叉性瘫痪:指一侧脑干病损,由于损害已交叉的皮质脑干束或颅神经与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导致病灶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称为交叉性瘫痪。
64三偏征:见于一侧内囊病变,其间走行的锥体束以及锥体束之后的丘脑辐射和视辐射受损,出现对侧肢体均等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对侧同向性偏盲。
65不均等性瘫痪:放射冠由大脑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该区的运动纤维越接近皮质越分散,病损部位较深或大范围时可导致对侧偏瘫,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称为不均等性瘫痪。
66偏身投掷运动:为一侧肢体近端猛烈的无规律的跨越和投掷样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投掷动作几乎呈持续性,也可间歇性为一分钟数次,通常并发其他不自主运动,为对侧丘脑底核损害所致,也可见于纹状体至丘脑底核传导通路的病变。
67假性球麻痹:双侧皮质核束损害可引起中枢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但咽反射保留,不出现咽部感觉丧失,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颤动,而且常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掌颌反射亢进,可与舌咽、迷走神经核及神经病变所致的真性球麻痹相区别。
68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其病变部位为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其下行轴突。临床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为单瘫、偏瘫、截瘫,双侧病变也可出现四肢瘫。
69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图雷特氏综合症或妥瑞氏症,是发生于少年儿童的,以面部及四肢躯干部肌肉的反复迅速不规则抽动及发声痉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抽动频繁者一日可达十几次至数百次。症状呈波动性,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程度可有变化。
70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或迟缓性瘫痪,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为瘫痪肌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较早发生肌萎缩。周围性瘫痪可仅侵犯某个肌群,也可引起单瘫或四肢瘫。
71分离性感觉障碍: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传导痛温觉和粗触觉的纤维进入后角细胞,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后成为脊髓丘脑束上行,而司深感觉、精细触觉的纤维进入脊髓后直接在后索内上行,因而脊髓后角、前联合的病变出现痛温觉及粗触觉障碍而深感觉、精细触觉保留,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的纤维进入脑干后分别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再上行,因而三叉神经脊束核的损害也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72定位诊断:临床医师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推断疾病损害的部位,称为定位诊断。
73定性诊断: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对疾病性质作出确定病因的判断,称为定性诊断。
74假定位症: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有相应的病灶存在,如结核性脑膜炎颅内压显著增高时出现一侧或两侧的展神经麻痹,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并不具有定位意义,称假定位症。
75华勒变性:是指外伤导致轴索断裂后,因轴浆运输为胞体提供轴索所合成的必要成分,断端远侧轴索和髓鞘变性解体,由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并向近端发展。
76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干的软脑膜和脊髓的软脊膜外的全部神经结构,即除嗅、视神经以外的所有脑神经和脊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干、神经末梢分支以及周围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损害的疾病
77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指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78Froin综合征:腰穿脑脊液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如胶样,称为弗洛因综合征,是因为脑脊液蛋白过多所致(超过10g/L),常见于椎管梗阻。
79压颈试验阳性:腰穿压颈试验时,如在穿刺部位以上有椎管梗阻,压颈时压力不上升(完全梗阻)或上升、下降缓慢(部分梗阻),称压颈试验阳性。
80脑磁图:反映的是脑部磁场的变化。脑电图所记录信号发生源是神经细胞的突触后电位和细胞外的容积传导电流,脑磁图记录的则是由突触后电位引起的细胞内离子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脑磁图高度准确的空间定位,可以相当精确的处理脑功能信号的传递过程,而且颅内病变的脑磁改变还要早于脑电改变。可用于癫痫诊断和难治性癫痫致痫灶术前定位,神经外科手术前大脑功能区定位,外伤后大脑功能的评估和鉴定等。
81Pandy试验: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利用脑脊液中球蛋白能与饱和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球蛋白含量越高反应越明显。正常为阴性,阳性提示蛋白含量升高。
82醒状昏迷:又称睁眼昏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包括去皮层综合征和无动性缄默症。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自发性言语或有目的性动作,可有无意识的睁闭眼或眼球运动,睡眠-觉醒周期可保留或有改变,见于大脑皮层广泛性损害或脑干上部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系统损害。
83失认症指患者无视觉、听觉、躯体感觉及意识障碍,但不能通过某种感觉辨认以往熟悉的物体,却能通过其他感觉识别,即对事物的角色或功能丧失识别能力。相对少见,通常突然发生于头部外伤和脑卒中后,由顶叶、颞叶或枕叶功能不全所致,因熟悉的物体、景象和声音都存储在这些部位。包括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体象障碍。
84失用症指在意识清楚、语言理解正常,无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患者不能执行有目的的动作。一般认为,优势侧缘上回是运用功能皮质代表区,发出的纤维至同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再经胼胝体到达对侧中央前回,最终支配非优势侧缘上回。因此左侧(优势侧)缘上回病变的产生双侧失用症,左侧缘上回至同侧中央前回之间病变引起右侧肢体失用,而胼胝体、右侧中央前与右侧缘上回的病变均只引起左侧肢体失用,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外伤、炎症等,还可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和中毒的等。可分为观念运动性失用、观念性失用、结构性失用、肢体运动性失用、穿衣失用。
85基底节区失语见于优势半球基底节病变,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受损,且音量小语调低。
86 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话为非流利型、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词,且用词不当或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对单词和简单陈述句的理解正常,句式结构复杂时则出现困难,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引起Broca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
87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实质是觉醒程度降低直至丧失,无有目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缺乏觉醒-睡眠周期,任何感觉刺激均不能唤醒。不管什么病因导致,一般都是致命的,在临床上遇到昏迷患者时,必须迅速而正确的做出诊断,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秒必争的抢救和处理。
88意识指机体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的认识能力,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两个方面。觉醒状态是指与睡眠呈周期**替的清醒状态,由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接受各种感觉信息的侧支传入,发放兴奋从脑干向上传至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散投射至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意识内容是指知觉、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产生复杂的反应,属大脑皮质的功能。
89玩偶头实验:即头眼反射,轻扶患者头部向左右、上下轻动时眼球向头部运动的相反方向移动,然后逐渐回到中位线,在婴儿为正常反射,随大脑发育而被抑制。此反射在大脑弥漫性病变时出现并加强,脑干弥漫性病变时消失。如为一侧脑干病变,头向同侧移动时无眼球运动反射,而向对侧仍存在,如仅为某一眼球的内收或外展障碍,提示该侧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瘫痪。
90去皮层强直表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受损部位为广泛大脑皮质,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血管病、脑外伤、脑炎等。
91齿轮样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损害时所致的肌张力增高,伸肌屈肌张力均等增高,若伴有震颤者,出现规律而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原自医脉通神经科晨读)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