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说能用,外科说禁用!急腹症镇痛之争吵了7年,大家怎么考虑?
“医生,快给我用点止痛药吧,太疼了!”
这是临床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然而,对于腹痛原因不明的急腹症患者,这简单的一句诉求,却成了临床医生最难做的决策之一。
更让人困惑的是,被誉为临床“圣经”的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与《外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针锋相对了整整7年,让许多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和规培生们无所适从。
教科书“打架”7年,愈演愈烈
这场争论始于2018年,当时发布的第9版教材首次将分歧摆上台面。
《内科学》:积极镇痛,主张人文关怀
从第9版教材到2024年更新的第10版教材,《内科学》在“腹痛”章节中态度一贯明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止痛剂会掩盖腹部体征或引起病死率,致残率升高”。


第10版《内科学》
其核心建议是:使用小剂量吗啡(如5 mg或0.1 mg/kg),认为这样不仅能缓解患者痛苦,更有助于患者配合检查,从而发现阳性体征。
《外科学》:诊断优先,严禁强力镇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科学》的态度同样坚决。在第9版中,它明确规定“诊断尚未明确时,禁用强效镇痛剂”。而在最新的第10版《外科学》中,更是“点名”了《内科学》所推荐的吗啡,将其列入禁用范围,担心其会掩盖病情发展,导致误诊延误。

第10版《外科学》
一边是“建议使用”,一边是“点名禁用”。这场核心教材的“神仙打架”。大家怎么考虑?
您在临床中遇到未明确诊断的急腹症患者,会使用镇痛剂吗?您更倾向于哪种镇痛方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经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