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外科缝合技术2

叠瓦式缝合(张力明显的伤口可用)
适用于具有明显张力的伤口,特别是头皮和额头上的伤口。也可用于大的占位性病变,如较大的囊肿或脂肪瘤切除后的伤口闭合。

优点:可以使伤口的张力从真皮转移至帽状腱膜或筋膜,形成更低的缝合张力,减少瘢痕的形成。可增加椭圆形伤口的长宽比,使残留的无效腔最小化。
缺点:
① 缝合层次较深,可能会损伤神经血管,要求医生对深部组织解剖非常熟悉,同时不应该用于某些神经、血管及其丰富的区域,比如面部的「危险区」;
② 与只缝合真皮层相比,患者术后疼痛可能更加剧烈,并且可能出现与伤口的范围和深度不匹配的明显疼痛;
③ 在头部位置的缝合,由于帽状腱膜的完整性破坏,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④ 术后即刻的伤口外观可能呈夸张的梭形,不过这与伤口本身张力过大有关。

操作要点
1. 对创面进行充分游离,去除多余脂肪组织。
2. 牵开皮缘及其深部组织,从距离伤口边缘 4~8 mm 的深部组织垂直进针,注意缝针应该勾到帽状腱膜 / 筋膜。

3. 出针后牵拉缝线以明确是否缝合了深部组织。
4. 保持缝线处于放松、无张力的状态,缝合伤口对侧深部组织。
折角定位缝合(解决皮肤折角「狗耳朵」的问题)
用于椭圆形切口的末端,能够减少突出皮肤表面的折角样突起或锥样隆起。

优点:可减少皮肤折角突出的锥样隆起,同时又可避免伤口的不必要延长。
缺点:
① 由于该技术中将真皮下层直接固定在骨膜上,可能会导致缝合部位出现局部凹陷;
② 缝线锚定在骨膜上,并且穿过肌肉和筋膜,术后伤口的疼痛可能更加剧烈;
③ 伤口局部组织过深,锚定骨膜有困难,可锚定在筋膜之上,但锥样隆起的减少可能会不完全;
④ 可能会造成顶点处皮肤凹陷,不过多数可随时间推移消失。
操作要点
1. 广泛游离伤口顶端可能会出现折角的位置,充分暴露真皮下方。
2. 暴露牵拉真皮层,在伤口顶点的真皮下方垂直进针(约 4~6 mm)。

3. 缝针方向与伤口平行,朝深处走行,在伤口顶点下方更深的位置出针(约 8 mm),具体取决于拟缝合平复的折角隆起的大小。
4. 朝计划中的深部锚定点方向牵拉缝线,最后确定缝线位置,然后盲视下进针,缝针应勾到骨膜(缝合约 3 mm)。若局部组织过深,可缝合在筋膜上。

滑轮埋入式真皮缝合(伤口张力明显仍能闭合)
又叫双埋入式真皮式缝合,适用于张力明显的伤口。

优点:双重线圈存在滑轮效应,即使伤口存在较大张力也可以将伤口闭合;同时打第一个结就可锁紧缝线,无须助手辅助伤口边缘对合。
缺点:
① 需要时刻保持缝合的位置处于正确的深度,如果进针过浅或者不沿缝线弧度走行,都会明显增加伤口内翻的风险;
② 留下两圈缝线,可能会增加异物反应(小概率);
操作要点
1. 牵拉暴露真皮层,在距离切口边缘 2 mm 的真皮层下方垂直进针,在切口边缘出针。
2. 在对侧切口边缘进针,从真皮深层出针。

3. 朝着术者近端缝合再缝第二针,缝线尾端置于线环深部。


*以上内容整理自《图解外科缝合技术》后浪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