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面对“甲流”,你怕了吗?

发布于 04-06 · 浏览 1905 · IP 河南河南
iconlm1971、李梦杰huxi 已点赞

由于明星效应,“甲流”登上了热搜,门诊也多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有根据自己症状对号入座的,有高度怀疑自己被传染上甲流的,都心照不宣地要求检查胸部CT,并且要求开具奥司他韦作为预防用药或者以防不时之需,甚至有来八卦明星新闻的。各种段子引人啼笑皆非,同样也引起了呼吸科医生关于“甲流”的深入思考。

img


甲流的本质:并非普通感冒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有本质区别:

(1)病原体差异: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而甲流由特异性流感病毒导致,变异能力强,易引发大规模传播;  

(2)症状更凶险:甲流起病急骤,常伴随高热(39-40℃)、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而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老年人则易合并肺炎等重症; 

(3)并发症风险:高危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可能进展为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多器官衰竭。

传播机制:甲流病毒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含病毒的飞沫,1米内易被吸入感染; 

(2)接触传播:病毒可附着在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通过手-眼/口/鼻途径侵入人体;  

(3)气溶胶传播: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病毒可能通过微小颗粒远距离传播。

易感人群:全人群普遍易感,但以下群体更需警惕重症风险:

(1)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  

(2)65岁以上老年人;  

(3)孕妇及围产期女性;  

(4)肥胖(BMI≥30)、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患者。  

科学防治:预防重于治疗

(1)疫苗接种:第一道防线

(2)日常防护措施:戴口罩、勤洗手、环境通风、增强免疫力。

(3)暴露后处置:与确诊者密切接触后,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密切观察自身症状,若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

img


img



规范治疗:抗病毒药物需抓住“黄金48小时”

(1)诊断与用药:  

确诊依据:抗原检测(咽拭子)阳性或病毒核酸检测。

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或“RNA聚合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可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对症支持:退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补液、营养支持。

常见误区与澄清

(1)“接种疫苗反而会得流感”:流感疫苗为灭活病毒或组分疫苗,不会导致感染,可能出现短暂低热或注射部位疼痛,属正常免疫反应。 

(2)“抗生素能治甲流”: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效,滥用可能加剧耐药性。 

(3)“症状消失即可停药”:抗病毒药物需遵医嘱足疗程服用(通常5天),过早停药易导致病毒反弹。 

(4)“得过甲流就不会再感染”:流感病毒变异频繁,既往感染不形成终身免疫。

“甲流”并不是一个新型毒株,但是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又刷新了对它的认识,我们应该摒弃恐慌的心理,用理性的态度践行防护措施,用科学的理论常识武装头脑。当真正面对它时,我们才能沉着应对,正确处置。

甲型H1N1流感 (33)
普通感冒 (74)

最后编辑于 04-06 · 浏览 1905

2 收藏1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