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食管病变⥤检查过程中换镜子不是为了看食管里面的屎💩💩
患者老年男性,因膈肌痉挛来胃镜检查如下:



这根老镜子虽然老了点,但看口腔、食管覆大量黄白色、黑色奶酪样粘液于黏膜上还是能看清楚,冲洗不掉,贲门、胃内都有散在的糜烂,甚至几个小息肉都能看见。这样典型的病例很少见,覆粘液间食管黏膜明显水肿粗糙,因此决定换一根高清镜子再看看。

高清内镜下把老镜子没看太清楚的地方清晰的呈现了,但仍需要多点病检再结合患者其他检查明确。
霉菌性食管炎Kodsi 分级
依据 Kodsi 分级标准,将霉菌性食管炎患者通过内镜检查的结果分为 I~IV
I级标准
食管壁显现散在隆起白斑和黏膜充血(直径<2 mm),没有溃疡发生
II级标准
食管壁显现多个散在的隆起白斑和黏膜充血水肿(直径> 2 mm),没有溃疡发生
III级标准
食管壁显现结节样或融合的白色斑块隆起以及黏膜充血水肿,有溃疡发生
IV级标准
在III级标准表现的基础上还出现食管黏膜易脆以及食管狭窄
条件致病菌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但仅少数酵母样真菌与临床关系密切。
口腔及咽部在正常情况下可有霉菌存在,是条件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但当其在某种因素作用下与宿主之间生态平衡紊乱时,则成为致病菌。
若同时合并上消化道疾病及种种因素造成机体抵抗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则较易合并霉菌感染。
危险因素
致病性的发展是由宿主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如免疫缺陷状态,包括艾滋病、类固醇使用、恶性肿瘤、糖尿病控制不良、抗生素使用和黏膜屏障损伤,如胃食管反流疾病。
虽然C.albicans是最常被涉及的物种,但其他物种,包括C.dubleniensis、C.tropicalis、C.parapsilosis、C.glabrata,也被描述为食道炎的致病菌,但发病率要低得多。
抑制剂疗法是念珠菌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霉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形式
白色念珠菌(C.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在口咽腔和胃肠道中常见的共生菌,是感染性食道炎最常见的病因。它生长为椭圆形的出芽酵母,或假菌丝或有隔菌丝。
念珠菌性食管炎常见酵母菌和丝状菌,但只有上皮浸润性丝状形式才能诊断感染,因为酵母可以在黏膜表面定植而不引起临床疾病。
致病机理
上消化道疾病与霉菌感染发生的先后内在关联尚未完全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霉菌感染是继发性的。
推测其发病过程是:
(1)真菌在消化道黏膜易于定植。
(2)上消化道内霉菌生长繁殖快。
(3)上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除原发部位的炎症及溃疡症状外,多有溃疡难治及易复发等特点。
霉菌(白色念珠菌)诊断
因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胃镜检查是本病唯一确诊的方法。
念珠菌性食管炎的病理诊断通常很简单:苏木精-伊红染色可以很容易地在脱落的鳞状上皮或碎片中看到侵袭组织的真菌形式,这些碎片可能混杂着中性粒细胞和细菌。
念珠菌性食管炎的诊断具有挑战性
当含有念珠菌丝状上皮不易发现或完全脱落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诊断具有挑战性。
真菌可以用特殊的染色剂来确认,比如Gomori Methenamine Silver或Periodic Acid Schiff。
然而,诊断性上皮细胞可能稀少且难以识别,或者在内镜或活检固定和处理过程中脱落,在这些反复出现的情况下诊断可能会有问题。
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原因的活动性食管炎,特别是反流性食管炎。
黏膜炎症如有明显特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然而,在念珠菌性食管炎中,黏膜炎症被认为是非特异性的,尽管支持的数据很少。
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念珠菌本身的存在外,对念珠菌食管炎的组织学特征知之甚少
霉菌(白色念珠菌)性食管炎的治疗
治疗方法较多,用中药锡类散、云南白药、大蒜素等治疗,西药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霉菌治疗均有效。指南推荐给予全身性抗真菌治疗霉菌性食管炎[5]。由于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或肝肾损害症状。为了避免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一经胃镜发现,可以立即局部喷洒药物,通过表面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食管黏膜表面感染的真菌,并且没有抗真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局部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2024-09-11 · 浏览 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