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587号文献:,■《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表达医患关系的新老照片》
重发587号文献:,■《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表达医患关系的新老照片》
按:
整理文献587号,重读几篇,非常感人。
这是一文讲述医患关系的微信记录帖,内中又举例了“葡萄糖注射液临床药剂学”,实例提到了“干部模样的亲属,听了药师的解释后,理解接受了”。这不是本人近期《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1】【2】案例吗?这个讲座中,还举了一个企业管理干部,用药青霉素,第9 天过敏休克,临床药师去解读,也是一点就通。
---还有一例子,大家没听过:某银行人员,对母亲(癌症)用药后“输液反应”。但无药可替代,临床药师去解读“输液反应”几种因素,例如“饥饿、输液速度,怎么处理观察,等。这位家属马上接着说:哪我们自己看着,尽量慢点,一有情况,马上夹住皮管,通知护士。
这位家属(工商很行人员)在我脑子里印像很深,能通情达理,理解医药学,不容易。
2024-08-15,16:15,随笔,辛老师
重发587号文献:,■《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表达医患关系的新老照片》
--丁香园,通知:被评为优质主题帖,(2020-04028,下午5:50)
随笔感言:
辛老师(2020-02-25,)
今天是第三次见这次照!与前二次见到不一样,不禁冒出要永久保存想法!
今天,看到这照片,有更详细的文字解说。但我想得更远: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中医患关系,都能回到都象照片中这个样子呢?我想,通过这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新冠肺疫情这场人民战争,全国上下应该都有体会,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人民军队,没有公立医院,没有医务人员的前赴后继,没有全国人民的上下同心同德,说封城,就封城。这场无声的战争,很难预料什么结局!
我毕生研究安全用药的,其中近一半精力,研究医患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属性之一。要想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药品的最后作用对象,是人!
人有多复杂?谁说得清?
前不久,本人在微信圈里,就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西药和中药的治疗,发了简短的论述。因为,微信上什么观点都有。
1, 针对病毒,我发了就是靠人的免疫力去战胜。
人类斗不过微生物,这是生物界的现律。为什么这个规律?生物进化论决定的。
2, 人的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人的免疫力下降,不是病毒找上门,就是细菌感染;不是微生物,就是肿瘤找上门。有人说,读了一辈子书,研究肿瘤几十年,最后发现肿瘤治不好的!我的解答是:生物界的自然规律,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不是肿瘤治不好,是生物界规律决定了人们抗不过肿瘤的发生。
年内听了一个报告:《肺癌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这个报告很好,科普性,学术性,人文医学,等,很接地气。当时很多网友就向我要报告视频。
再说抗新冠肺炎的用药治疗,当时刚刚出了第一第二版指导方案,微信圈也是什么样的评论都有。我就提出,抗病毒的药物研发,还赶不上病毒变异快,药物永远赶不上治疗需求。
另一点,临床医生总得无药可选中选一些针对具体病例症状的情况用一点药。别在边上指指点点,这不合理,那不适宜!你说这“不科学”,哪个“不科学”,要问一句:“科学的”又在哪里?!老百姓无药可救时,求神拜佛吃“香灰”,也是无奈之举。所以,别苛求别人这样那样,允许走点弯路!
到现在,这次疫情中,微信上看到,已经有22名医务人员献出生命了。有个医生,自己也在抢救新冠肺炎病人,自己的母亲三天前新冠肺炎去世,今天又接到父亲肺炎去世电话。这边的救援医生电话通知家属,可电话那头传来“我也是医生,在某某医院,三天前母亲去世了…”。电话中传来平静的声音。这需要这个医生多大意志和毅力,不是一般的社会民众所能理解和承受的!
再说自己的研究的本行:医院药学,涉及到的医患关系问题。
医院药学,是承载医药行业上游所有产品的终端行业。涉及到药品供应保障,临床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所有表现结果。药品的质量体系,重点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系统,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最先进的检验技术,都存在检验抽样误差。而临床应用,是一支一支,一瓶又一瓶个体化应用过去。这个时候,不存在抽样误差。凡抽样检验漏网之鱼,都被捕获到了。这个捕获的药品,是某一个病人个例应用中碰上了,对这个病人来说,就是100%的“中枪”,但往往都怪罪到具体的医护人员身上,可他们是无辜的。
当然,还有药品使用中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复杂因素,在这就不一一论述。
这里要提及的一个“临床药剂学”问题,必须需要医患各方联合,是一个全社会民众参与的共同探索攻关项目。这在科学用药中是一个相互作用难题。
举简单例子,葡萄糖注射液,人人知道,是最常用的药物静脉滴注的溶媒。葡萄糖注射液和其他药物配制后,总会出现无法预测的混浊沉淀,堵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外观一改变,患者和家属,都会紧张,特别怀孕妇女,更紧张:是否对胎儿有影响?医患纠纷随之而来。
这个时候,家属的理解程度如何很重要,涉及各方的文化教育,接受能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我遇一例:儿科一病例,用了十几天中药注射液痰热清和葡萄糖注射液配制,都没有出现混浊堵塞,可十几天后就碰上堵塞输液皮管,孩子母亲紧张得不行,要报电视台曝光。可喊来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亲属,听了药师的解释后,理解接受了,最后没上送电视台,就这样互相理解,过去了!因为,换一瓶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就可能没有这种现象。当然,一般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就是对外行人吓一下而已!因为,输液皮管上有过泸板,这种物理现象,溶解度下降,至多是堵塞泸板,输液停止不下滴了!
这就是“临床药剂学”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是人类与疾病斗争中出现的“临床药学”问题。临床药学问题,总是不断发生,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普及。再不断产生………循环前进!
(2024-08-15,辛老师注解:《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1】【2】作充分解读。
文献
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
【2】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原始直播(钉钉版)
这是全程直播,回放新链接网址;手机微信更方便)
(下继续接原文)
这次抗新冠肺炎,有人问,为什么“治愈了,还要隔离观察14天?”为什么“隔离观察14天了,不发病,过了14天还要发病?”等等这些病毒流行病学知识,近日解放军总医院孟庆义教授,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点思考》一文中【1】【2】,作了解答。
第3,1节,理论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是大量存在的;
第3,2节(识别顿挫型和隐匿型感染的意义;
第3,3,SARS流行期间就存在无症状隐匿型感染的人群。
小结 :人类生存中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是长期永存的!
【1】丁香园,合理用药版:孟庆义,《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点思考》
【2】孟庆义,《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点思考》,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3月第40卷第3期
附:
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表达医患关系的新老照片
曹玲玲是绍兴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她的感动来自于一个2岁的“小病号”。2月22日,小男孩病愈出院,曹玲玲按惯例送病人出门,刚打算挥手告别,小男孩突然回头向她鞠了一躬,曹玲玲立马还礼向他鞠躬。而这一刻,凑巧被一旁的其他医护人员给拍了下来。这张单纯而美好照片迅速刷爆了许多人的朋友圈。大家被小男孩圈粉,也被护士的还礼打动。还有人翻出了一张百年老照片:时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人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一个世纪后,经典瞬间在柯桥重现。

浏览 1.2万
跟帖-1:微信上留言:
吃人老虎也会有感恩之心
补充读后感:
文 中一段:“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医务人员没有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这都是造成当下医患不和谐的原因。”
我讲课标题:“加强医患沟通,共建和谐社会”,从2009年老年大学开始首次开课,至今十几年了,讲了几十埸,其中对自己一个定位,“好似站在十字路口警察”,内心感 受:对左--政府,右--药企;上--患者,下--医务人员,各种各样因惑,都 汇集一身。看得清楚。
因此,加强科普教育,促进沟通,是最终得出结论
2020-03-10,辛老师
医患鞠躬,不只是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健康报,2020 年 3 月 6 日 星期 五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蒋勇
跟帖-2:王药师微信回应:
与在我的“经历与思考”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强强强,符号)
2020-02-26 · I
入66, 叙事药学-总60)-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56)(571-570)587
2024-08-15
录自:F:\No.1 [NTFS 系统]\ 根目录\辛学俊论文汇编, 2024-01-25,-分类开始-
最后编辑于 2024-08-15 · 浏览 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