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管理 我们永远在路上

按:
这文章,无论是医院管理者,临床专家,微生物、药学,护理、院感管理,等,都值得一读。我是旁观者,都感到这文章报道,专家感言,特别对“集采”后的临床实践体会,说到我们的心窝里。
或许本人一直在关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这些专家的话语,观点,平时会议上听得较多,所以,现在报道中的精华部份,一拍即合。
2021-07-30,辛老师
抗菌药物管理 我们永远在路上
健康报,2021-07-23(6)
本报记者 杨金伟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住友制药公益支持的抗菌药物管理和科学决策专家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举办。会议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大力支持。
会上,行业管理、临床、感控与药学专家,围绕抗菌药物管理、药品带量采购下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建言献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抗菌药物管理上升至法律层面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连续多年出台抗菌药物管理政策。随着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结束,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针对当前面临的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每年相关部门都会提出相应的措施。经过10余年的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持续向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新形势。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倡导,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将抗菌药物管理扩展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变化的背后是巨大的挑战,管理范围更大,包括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虫药等。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着手制订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期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微生物和合理使用此类药物。
《通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地要把抗微生物药物管理作为保障公众健康、防范生物安全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今年开始执行的《生物安全法》提到,微生物耐药是影响生物安全的八大领域之一。为此,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要承担起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主体责任。
二是,统筹部署推进,全面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一方面,规范细菌、支原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另一方面,统筹部署推进结核分枝杆菌、寄生虫和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建立与完善相关诊疗规范、技术指南、临床路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监测指标体系等。
医生、临床药师、微生物检验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强化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规范经验用药,减少抗微生物药物无指征用药。医疗机构要调整优化药品供应目录,做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工作。
三是,完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把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绩效考核、合理用药考核等工作,适当加大考核权重,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增加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入网医疗机构数量,在使其发挥好监测作用的同时,将监管的触角延伸至医疗机构,掌握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
各地要加强对新入网医疗机构的支持,为监测工作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对管理效果进行持续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此外,新入网医疗机构要试点开展抗微生物药物体外敏感性折点研究,逐步建立我国抗微生物药物折点标准体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四是,立足多学科协作,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染性疾病学科建设,实现感控、检验、药学、护理等部门的有效协作,共同制订并实施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督促落实感控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要主动与临床沟通,完善微生物检验项目,开展相应的病原学检测,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在临床药师培养方面,医疗机构要优先培养、配备抗感染临床药师,开展处方审核和点评;规范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结构,拓宽儿科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范围。在护理方面,医疗机构要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患者用药后注意观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是,加强引导,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意识。各地要重点宣传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误区和不合理使用的危害,建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定期宣传机制,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刘世坤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主任刘世坤:对带量采购进行合理分层
带量采购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如优化了抗菌药物目录,剔除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以及前期用量很大的品种,降低了抗菌药物价格等。与此同时,药物利用研究与评价发现,抗菌药物带量采购后,使用强度增大,使用量增加。
湖南开展的《抗菌药物招标带量采购前后医院使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带量采购后,临床对中标品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疑虑。尤其是重症感染治疗科室,如重症监护、血液、器官移植、感染、呼吸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因为医生对中标药品存疑,在抗感染治疗中,往往以延长疗程、增加单次给药频次等方式来应对。这导致特殊级抗菌药物的用量有所增加,如碳青霉烯类,从而导致抗菌药物使用总量增加。长此以往,细菌耐药风险加大。
建议抗菌药物带量采购与慢性病用药带量采购采用不同标准,针对不同级别的医院、科室,制定更加科学的中标标准,并根据各科室所需用量及药品疗效,对抗菌药物带量采购标准进行合理分层,使带量采购更加科学。
建议对医院实行分层管理,区别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带量采购药品使用比例;对应用学科实行分层管理,明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血液科等感染患者较集中的科室的带量采购药品使用比例。
郑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郑波:选择品种要用好监测数据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中的数据,可以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各地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和指南制定,并进行适时的调整提供参考。
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疗机构的痰标本量虽仍位列第一名,但数量及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尿液标本和血液标本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细菌耐药状况喜忧参半,很多细菌耐药情况好转,但个别菌种的耐药率升高,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级别医院、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之间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持续降低耐药率。
在很多情况下,耐药并非源于抗菌药物,而是感染控制工作不到位所致。只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院感工作相互结合,才能对耐药既起到短期作用,又起到长期作用。
童朝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医生仍需修炼内功
人类一直在与微生物赛跑,但没他们跑得快。细菌耐药远比抗菌药物研发速度要快。研发一种效果优良的抗菌药物至少要10年,而细菌耐药在一周内就能产生。因此,医生应自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用药准则。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我发现存在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证据不足的前提下,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医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医生要不断从临床实践、文献上汲取经验和知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此外,医疗机构要加强科室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沟通机制,结合患者特点和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程、诊疗分析和检查结果,通过细化梳理得出系统性、综合性的诊断结论,开展多学科协作。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管理任务依然艰巨,医疗机构要通过提升医生专业素养,促进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朱同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拓宽思路 更新治疗方法
在我国,导致54%器官移植患者,在手术后的第一年死亡的原因是耐药菌感染。抗菌药物带量采购降低了药品价格,但增加了使用量。因此要优化采购政策,如限定用药医生、医院级别等。
我们发现,近两年器官移植供体感染情况严重。我们用噬菌体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目前已经筛选出600余株噬菌体,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噬菌体迅速清除细菌感染,一般在第二天,痰培养结果就能转阴。但细菌对噬菌体的耐药速度也很快,甚至在第一天就会出现耐药,而对噬菌体敏感的细菌往往是耐药菌,于是决定对600余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80%,希望未来能够制定关于噬菌体的使用标准。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一是国家要引导,有条件地开展带量采购;二是要采取更多方法来应对。
翟所迪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评价中心主任翟所迪:坚持“一药一策” 做好风险管控
药品带量采购后,风险管控是促进合理用药的有效举措。风险管控措施分为3种:用药前,遵循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等原则,制定“一药一策”;用药中,加强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关注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等效性,加强不良反应监测等;用药后,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监测与评价,开展 带量采购药品真实世界研究等。
合理用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4个维度。药品带量采购后,一些地区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增加,细菌耐药风险加大。从医保资金使用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带量采购节约了医保资金,但耐药风险加大,后续费用可能更高。希望国家设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大专项,开展专题研究。
杨照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照:带量采购宜有主有次
药品带量采购已进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阶段,已经完成5批采购任务,步伐迈得很快,在往前走的时候,也应该“回头看”。已有采购数据显示,化学药品采购规则体系逐渐完善,尤其是抗菌药物和注射剂。在国家层面,33个品规带量采购。在省级联盟层面,11批药品涉及抗菌药物。
从全国来看,带量采购稳健推进,以口服常释剂型为主;从省级层面来看,以注射剂型为主,与国家形成互补。截至目前,抗菌药物带量采购,基本实现品种和剂型的覆盖。
在价格方面,抗菌药物价格的降幅十分明显,导致用量出现惯性上涨,增长幅度不明显,但增长趋势不减。抗菌药物仍要以合理使用为原则,要正确落实带量采购政策;持续加强监管,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临床使用综合评价,持续开展抗菌药物耐药监测;进一步完善带量采购政策体系,明确执行要点,引导各地柔性推进。
王明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丰富药品评价维度 不能“唯价格论”
针对不同类别药品,特别是抗菌药物,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并加以区分。根据规定,特殊应用类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需要高级别医生同意后才能使用。但带量采购后,此类别抗菌药物的价格大幅度降低,造成有些医院相关药物用量增加。
建议抗菌药物带量采购循序渐进,口服剂型先行,静脉注射剂型后行;非限制类及限制类抗菌药物先行,特殊应用级抗菌药物后行。
对于已经实施带量采购的抗菌药物,不能只考虑价格因素。如果某种抗菌药物得到行业和临床医生的认可,降价是好事。但有些抗菌药物在带量采购前用量很少,生产企业名不见经传。带量采购后,此类药品在临床大量使用,引发了一些问题,如不良反应增加等。因此,要丰富药品评价维度,不能“唯价格论”。
曹照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曹照龙:在监管上加大奖惩力度
带量采购对临床用药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很多医生还未完全适应。再加上一致性评价是对药学的一致性评价,对标的是原研药,药品的临床疗效和制作工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医生对中标药品的疗效心存怀疑。
细菌感染属于急性病,与治疗慢性病不同,医生要快速解决临床问题,挽救患者生命,因此不宜对治疗急症感染的抗菌药物进行带量采购,要为救治重症患者准备更多“武器”。
在监管方面,虽然国家一直在开展相关培训,并进行抽查和监管,但威慑力不足,应加大奖惩力度。
吴安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根据使用原则和要求用药
我们既要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也要加强医院的抗感染管理。湖南省是第一批开展抗菌药物带量采购的省份,从结果来看,某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增加,是自然增长还是带量采购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否与带量采购政策相关,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不能改变,各级、各专业医生都要根据相关原则和要求合理使用。
此外,要加强对基层医生的教育和培训、指导和监督。
陈旭岩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急重症部部长陈旭岩:看趋势和整体 不断反馈并完善
我从事急重症临床工作30多年,认识到临床应该重视急重症中具备急、重、进展和可逆特征的病况。而急重症感染就具备以上特征,因此要给他们留下选择的机会。
无论政策怎么变,影响临床诊疗成败、人民健康福祉的核心要素,仍然是医生的岗位胜任力。为此,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训,尤其要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
带量采购是国家在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在持续探索的路上,通过不断纠偏,最终形成完整政策。因此要看大趋势,不为个别现象所累,不为一时一刻所惑,保持一颗探索、开放的心,修正,向好,淡定。
最后编辑于 2021-07-30 · 浏览 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