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表达医患关系的新老照片

发布于 2020-02-26 · 浏览 1.3 万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8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1】--丁香园,通知:被评为优质主题帖,(2020-04028,下午5:50)

 入66, 叙事药学-总60)-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56)(571-570)587

2024-08-15-15:40 收编

 录自:F:\No.1 [NTFS 系统]\ 根目录\辛学俊论文汇编, 2024-01-25,-分类开始-



随笔感言

辛老师(2020-02-25,)

   今天是第三次见这次照!与前二次见到不一样,不禁冒出要永久保存想法!

   今天,看到这照片,有更详细的文字解说。但我想得更远: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中医患关系,都能回到都象照片中这个样子呢?我想,通过这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新冠肺疫情这场人民战争,全国上下应该都有体会,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人民军队,没有公立医院,没有医务人员的前赴后继,没有全国人民的上下同心同德,说封城,就封城。这场无声的战争,很难预料什么结局!

    我毕生研究安全用药的,其中近一半精力,研究医患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属性之一。要想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药品的最后作用对象,是人!

   人有多复杂?谁说得清?

   前不久,本人在微信圈里,就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西药和中药的治疗,发了简短的论述。因为,微信上什么观点都有。

   1, 针对病毒,我发了就是靠人的免疫力去战胜。

   人类斗不过微生物,这是生物界的现律。为什么这个规律?生物进化论决定的。

   2, 人的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人的免疫力下降,不是病毒找上门,就是细菌感染;不是微生物,就是肿瘤找上门。有人说,读了一辈子书,研究肿瘤几十年,最后发现肿瘤治不好的!我的解答是:生物界的自然规律,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不是肿瘤治不好,是生物界规律决定了人们抗不过肿瘤的发生。

    年内听了一个报告:《肺癌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这个报告很好,科普性,学术性,人文医学,等,很接地气。当时很多网友就向要报告视频。

    再说抗新冠肺炎的用药治疗,当时刚刚出了第一第二版指导方案,微信圈也是什么样的评论都有。我就提出,抗病毒的药物研发,还赶不上病毒变异快,药物永远赶不上治疗需求。     

   另一点,临床医生总得无药可选中选一些针对具体病例症状的情况用一点药,别在边上指指点点,这不合理,那不适宜!你说这“不科学”,哪个“不科学”,要问一句:“科学的”又在哪里?!老百姓无药可救时,求神拜佛吃“香灰”,也是无奈之举。所以,别苛求别人这样那样,允许走点弯路!

   到现在,这次疫情中,微信上看到,已经有22名医务人员献出生命了。有个医生,自己也在抢救新冠肺炎病人,自己的母亲三天前新冠肺炎去世,今天又接到父亲肺炎去世电话。这边的救援医生电话通知家属,可电话那头传来“我也是医生,在某某医院,三天前母亲去世了…”。电话中传来平静的声音。这需要这个医生多大意志和毅力,不是一般的社会民众所能理解和承受的!

    再说自己的研究的本行:医院药学,涉及到的医患关系问题

    医院药学,是承载医药行业上游所有产品的终端行业。涉及到药品供应保障,临床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所有表现结果。药品的质量体系,重点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系统,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最先进的检验技术,都存在检验抽样误差。而临床应用,是一支一支,一瓶又一瓶个体化应用过去。这个时候,不存在抽样误差。凡抽样检验漏网之鱼,都被捕获到了。这个捕获的药品,是某一个病人个例应用中碰上了,对这个病人来说,就是100%的“中枪”,但往往都怪罪到具体的医护人员身上,可他们是无辜的。

   当然,还有药品使用中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复杂因素,在这就不一一论述。

    这里要提及的一个“临床药剂学”问题,必须需要医患各方联合,是一个全社会民众参与的共同探索攻关项目。这在科学用药中是一个相互作用难题。

    举简单例子,葡萄糖注射液,人人知道,是最常用的药物静脉滴注的溶媒。葡萄糖注射液和其他药物配制后,总会出现无法预测的混浊沉淀,堵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外观一改变,患者和家属,都会紧张,特别怀孕妇女,更紧张:是否对胎儿有影响?医患纠纷随之而来。

   这个时候,家属的理解程度如何很重要,涉及各方的文化教育,接受能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我遇一例:儿科一病例,用了十几天中药注射液痰热清和葡萄糖注射液配制,都没有出现混浊堵塞,可十几天后就碰上堵塞输液皮管,孩子母亲紧张得不行,要报电视台曝光。可喊来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亲属,听了药师的解释后,理解接受了,最后没上送电视台,就这样互相理解,过去了!因为,换一瓶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就可能没有这种现象。当然,一般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就是对外行人吓一下而已!因为,输液皮管上有过泸板,这种物理现象,溶解度下降,至多是堵塞泸板,输液停止不下滴了!

    这就是“临床药剂学”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是人类与疾病斗争中出现的“临床药学”问题。临床药学问题,总是不断发生,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普及。再不断产生………循环前进!

   这次抗新冠肺炎,有人问,为什么“治愈了,还要隔离观察14天?为什么“隔离观察14天了,不发病,过了14天还要发病?”等等这些病毒流行病学知识,近日解放军总医院孟庆义教授,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点思考》一文中【1】【2】,作了解答。

第3,1节,理论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是大量存在的;

第3,2节(识别顿挫型和隐匿型感染的意义;

第3,3,SARS流行期间就存在无症状隐匿型感染的人群。

小结 :人类生存中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是长期永存的!

 

【1】丁香园,合理用药版:孟庆义,《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点思考》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几点思考,

【2】孟庆义,《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点思考》,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3月第40卷第3期

 

附:

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表达医患关系的新老照片

   曹玲玲是绍兴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她的感动来自于一个2岁的“小病号”。2月22日,小男孩病愈出院,曹玲玲按惯例送病人出门,刚打算挥手告别,小男孩突然回头向她鞠了一躬,曹玲玲立马还礼向他鞠躬。而这一刻,凑巧被一旁的其他医护人员给拍了下来。这张单纯而美好照片迅速刷爆了许多人的朋友圈。大家被小男孩圈粉,也被护士的还礼打动。还有人翻出了一张百年老照片:时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人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一个世纪后,经典瞬间在柯桥重现。

img
img

最后编辑于 2024-08-15 · 浏览 1.3 万

2 2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