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感染新冠后的体会

我是疫情防控解除后几天变“阳”的。说来也巧,第一次感染是2019年12月19日经核酸检测确诊入院治疗的。这一次是12月18日出现畏冷、流鼻涕,19日一大早排队单管核酸“阳性”。两次感染整整间隔3年时间。两次经历不同,治疗不同,感受不同。下面道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次感染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不知情,大夫不知情,社会也不知情,感染后的治疗就是“盲人摸象”。发病的前两周基本是病情越治越发展,治疗用药:临床先后予以奥司他韦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口服;头孢他啶+左氧沙星或美罗培南+莫西沙星静滴;利巴韦林或喜炎平注射液静滴,硫酸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丙种球蛋白静滴等多种药物行抗感染、抗病毒治疗,以及吸氧、营养和对症支持治疗。后来,请中医会诊后,开始服用中药方剂,食纳有所改善,但发热、失眠、头痛等症状仍反复发作。接下来两次专员,除原来的抗感染、抗病毒、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外,医生还给我加用了护肝药、护肾药、碳酸氢钠、质子泵抑制剂、基础能量输液等。一直治疗了四周后,通过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胸部CT检查白肺阴影大部分吸收蔡出院。病情十分凶险。
第二次感染来得也很突然,疫情封控期间我十分遵守防控规定,就是开封后每天定时走出家门选人少得地方溜达一段时间,几天后就有感染症状出现。开始是畏寒、流鼻涕,第二天就开始低热(37.3—38度),咽痛,失眠、头痛,核酸检测阳性后,就自我在家隔离治疗,发热服用三九感冒灵,头痛服去痛片,咽痛用双料喉风散,对症处理。卧床静养,多喝开水。第五天就不发热了,第六天头痛、咽痛大为减轻。今天第8天了,估计差不多药退“阳”了。
几点体会:
1. 目前没有抗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效药,将一些初步的药物筛选结果,就宣称要进入临床应用是极不负责的行为。药物从筛选到进入临床还要经过细胞实验、动物试验、剂量研究等诸多关卡,过程是不容易的。三年来新冠防治指南,已经是第9版了。一是说明诊疗方案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二是说明新冠肺炎治疗还没有公认的有效方法。在疫情有所缓解之后,应该关注的是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死亡病例原因的探寻。应该将患者按病理(如年龄)和生理(年龄)等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采取不同治疗路径,而不是胡须眉毛一把抓。
2. 不要指望新冠肺炎的病毒疫苗在疫情高峰能发挥绝对防御作用,从病毒毒株分离到重组蛋白疫苗,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临床使用安全防御作用可能也不大。我由于2021年和2020年连续做了心脏支架和放置药物球囊手术,身体是否虚弱,一直顾忌接种疫苗,感染是绝对的结果。但是我的夫人和儿子都接种三次疫苗,也感染了。
3.新冠病毒经过三年来在全世界流行传播,变异为德尔塔毒株、omicron
后,具备“传播力更强、病毒载量高、并可能存在免疫逃逸”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新冠病毒变异还在继续,所以,我们一味地躲避是徒劳的。国家适时解除封控也是正确的。
4之前有专家说奥密克戎95%是无症状或轻症,从放开的这段时间来
看,大部都是有症状,一般都伴有头痛、发热、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症状。不过一般人都能承受,如果单纯只是发烧、咳嗽,有退烧药、感冒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往医院跑,特别不要往大医院跑。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咳嗽厉害,伴有胸闷、喘气、呼吸困难等情况,还是要就医,以免加重病情。以我为例:年龄超过65岁,近两年心脏手术、16年糖尿病史,多种高危因素并存,都挺过来了。因此,告诉大家“阳”了,大可不必惊慌,平静面对。趟过“新冠病毒”的河,我们就可以继续幸福生活。
5.这次解封太突然,就像堵了三年的堤坝,一下子决堤了,疫情扩散太快,各地乱象纷呈,问题频出,缺药少医再一次显现,难免有些怨声载道。封控管理那么长时间都保持惯性有序,为什么不能在放开时,做到循序渐退呢。吧放开后的情况预计远一点、困难想多一点,物资和药品准备得在充分一点,不行吗?这确实是一次战术错误。值得我们管理者三思。
最后编辑于 2022-12-26 · 浏览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