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转发:《院士观点 | 周宏灏院士:空间组学》
学习和转发:《院士观点 | 周宏灏院士:空间组学》
按:
”空间组学“,先保存,这新名词!
周宏灏院士,是本人学习基因组学的启蒙老师,第一次听他报告:张家界,以后听他报告(广州,北京)等。
现在看了全文,想到了几点感想:
本人一直关注医院药学中应用科学,因为本人在基层,达不到“研究”层次。重点之一:临床药剂学,之二:抗菌药合理应用;
这二条,本人观念:临床药师协助解决临床病例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继续亲自查房,验证前期的思维方案,是否获得临床实践的验证。
因此,本人的临床思维模式:让实践来检验,走一步,看一步”【1】。
归结一点,如同原上海第一妇保院院长段涛,所说:每个病人都希望治好病,不要被治死。【2】
2024-06-11,15:35,收录,辛老师
文献
【1】三医联动惠民生典型案例,三医联动惠民生典型案例
发布于 2023-12-20 · IP浙江
【2】每个病人都希望治好病,不要被治死
原文:
院士观点 | 周宏灏院士:空间组学必会引领一场全新的药物研发革命
原创 王璐 医师报临床药学频道 2024-06-11 10:49 吉林
医师报(记者 王璐)“我个人和我的团队就是围绕着这张图片,奋斗了40多年。”在第七届药物临床评价与研究学术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开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院士如此说道。有关药物组学研究的前世今生便如画卷般在大家面前徐徐展开。

众所周知,基因是人类所有的临床表型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改变了遗传基因的表达,所以起蛋白质产物也会各有不同,继而综合起来改变人类疾病发展过程和药物反应程度,而这便是遗传药理学的肇始之源,也是吸引周宏灏院士投身其中的原因。
“过去全球都是同样一个药物使用同一个剂量,我国所有的进口药物都是依照美国、欧盟的临床试验所得出来的结论。”然而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周宏灏院士及其团队证实了药物反应存在着种族上的差异,并对全球临床药物应用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家不仅开始意识到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将种族差异纳入考量,还带来了全球新药临床试验选择不同种族受试者参与其中的改变。
“当我们再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种族是一个群体,群体差异则源于不同的群体当中的个体差异的基因的突变的总和,随之我们提出了基因导向的个体化药物治疗。”
在这里,周宏灏院士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之间的同一性。精准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就是个体基因的变异。“一旦脱离开基因变异这一内容,那么我就不认为它属于精准医学的模式,或许临床可以将其称之为精确的外科手术或者是别的某一个治疗方案,但是不能称之为精准医学模式。”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得以看到越来越多给予遗传药理学的精准医学的应用出现在临床,诸如精准选药和定量、靶向治疗、精准诊断或分层、遗传病级联筛查等。
由于高通量测序的快速进展和广泛采用,生物医学研究已进入大规模组学数据时代。因此遗传药理学也进入到组学时代,具体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组、微生物组等。无论是在帕金森分子机制的研究中,还是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预测中,我们都能看到组学研究的身影。但即便如此,我们未来仍有很多内容亟待完善。一是基于大规模样本和数据的多中心合作。“现在我们的药物基因组学做了很多工作,但真正经过验证可以在临床应用的却不多。”二是为了切实推动多中心合作的落实,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是重要基础。三是通过计算模型的开发应用完成组学研究的深度挖掘。四是探寻诸如单细胞组学、放射组学、临床表型组学等更多组学、更深入的多级分析。
各组学的平行研究通过不同的层面研究个体的生物学过程,但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各种生物层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多组学研究也应运而生。“即便如此,其仍不能解决细胞内相互作用的问题,如果能从细胞的立体多维角度来阐释我们的生命现象,就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空间组学的提出则可以在空间维度上理解生物过程,阐明肿瘤异质性与微环境、神经疾病机制、生物体发育等生物学问题。“尽管其同样尚有局限,但无可质疑的是,空间组学必定会引领一个全新的药物研发革命和治疗模式的转变。”
最后编辑于 2024-06-11 · 浏览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