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川崎病体温正常3天后再次发热,怎么解?

小儿内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024-03-26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3795 浏览
icon芒果三岁 推荐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1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患儿,3岁,因“发热、皮疹、眼红、口唇皲裂、CRP升高明显、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PCT升高、心脏及冠状动脉超声正常”在当地医院诊断川崎病,予丙球冲击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双密达莫等药物治疗后,体温正常,3天后患儿再次发热,同期患儿母亲“重感冒”,口服阿司匹林、双密达莫、头孢克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3天,患儿仍反复发热,热峰38.0℃左右,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

查体:患儿一般情况较好,伴鼻塞、流涕、咳嗽。查体除双手指末端脱皮外无明显阳性体征。

追问流行病学史,家长诉患儿同病房另外两个孩子都是支原体肺炎,期间家属和孩子仅在医院和病房活动。

讨论:

1、入院后,复查炎症指标还是比较高,川崎病本身是否被控制?

2、发热原因是再感染?呼吸道病原学检查结果可能是什么?阿司匹林还用吗?用量?(热退后第6天)

3、如果是合并流感病毒感染,血小板升高明显,抗凝药物怎么用?

4、无冠状动脉病变,双密达莫用吗?

文献学习

人类偏肺病毒

一、概述

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儿童尤其如此。2001年,荷兰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副粘病毒科偏肺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

二、病原学

副粘病毒科的家族成员分为两个亚科:副粘病毒亚科(包含呼吸病毒属、风疹病毒属、麻疹病毒属)与肺炎病毒亚科(包含肺病毒属、偏肺病毒属)。

hMPV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偏肺病毒属,该病毒是具有包膜的不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13 kb,包含8个基因,编码9种不同的蛋白质,包括核衣壳、RNA结合蛋白、核衣壳磷蛋白、非糖基化基质蛋白、融合蛋白F、转录延伸因子、RNA合成调节因子、小疏水表面蛋白、黏附蛋白及主要多聚酶亚单位。hMPV有A和B两个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各具有两个分支(A1和A2、B1和B2),在流行季节这些分支通常同时流行。融合蛋白F高度保守,构成的抗原表位可诱导不同型别间的交叉中和保护作用。

img

图1 人类偏肺病毒

三、流行病学

hMPV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且hMPV感染至少流行了60年,可导致所有年龄组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幼童、老年人常可伴随较严重的症状。在幼童中,hMPV是仅次于RSV的最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其中以未满周岁的婴儿发病率最高,5岁儿童血清中hMPV抗体阳性率达100%。由于保护性免疫反应不完全或感染hMPV其他基因型,易发生再次感染,特别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

四、发病机制

hMPV感染与患有肺部基础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感染加重有关。hMPV导致感染后出现气道阻塞和高反应。hMPV相关肺部感染起初是间质性炎症,第5天达到高峰,2~3周后,进展为明显的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浸润。

五、临床特征

hMPV通常引起轻度、自限性呼吸道感染。潜伏期约为5—6 d。病毒播散的动力学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典型的轻症包括感染后若干天的无症状期,经历1周的上呼吸道症状后逐渐缓解;病毒播散的高峰可能在感染后1周左右,而症状的高峰期可能在1~2 d的病毒播散高峰后出现。在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中,暴露后经历短暂的无症状期之后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接着可进展到喘息及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多患者喘息持续若干天,有反应性气道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气道功能障碍、反复轻微的喘息和数天甚至数周的咳嗽。病重需要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细支气管炎或哮喘加重以及严重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六、实验室检测

hMPV感染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培养、核酸扩增试验、抗原检测和血清学试验。病毒培养相对困难。

hMPV抗原的检测方法,如酶免疫测定(EIA)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常用。

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是一种利用标记抗体检测标本中的特定病毒抗原的快速检测技术,但其灵敏度远远低于逆转录PCR。

血清学方法检测病毒的特异性抗体的缺点是,由于病毒感染和特异性抗体出现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抗体检测不能及时反映感染情况,因此多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病毒RNA,如逆转录PCR是检测hMPV感染的最灵敏的诊断方法

七、治疗

对hMPV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治疗。利巴韦林等一些药物可能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对hMPV有活性。但尚无关于利巴韦林或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hMPV感染效果的临床资料。新的方法,如融合蛋白F抑制剂和RNA干扰(RNAi),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 was discovered in 2001 but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for at least 60 years with a worldwide distribution.

人类偏肺病毒(hMPV)发现于2001年,但其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历史已有至少60年,且存在于世界各地。

It is likely that transmission of hMPV is by direct or close contact with contaminated secretions, not small particle aerosols.

hMPV可能通过与受污染的分泌物直接或密切接触而传播,而不是通过接触小颗粒气溶胶传播。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not fully defined but is thought to be five to nine days in most cases, with a typical duration of illness of approximately one week.

尚未充分明确其潜伏期,但目前认为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5-9日,疾病持续时间通常约为1周。

hMPV can caus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of all age groups, but symptomatic disease most often occurs in young children or older adults.

hMPV可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导致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但有症状的感染大多发生于幼儿或老年人。

Serosurveys suggest that hMPV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mild, self-limited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血清学调查表明,hMPV通常导致儿童和成人的轻度自限性感染。

Among patients who require hospitaliza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an range from bronchiolitis or asthma exacerbation to severe pneumonia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在需要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表现轻则为毛细支气管炎或哮喘发作,重则为重度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incubation /ˌɪŋkjuˈbeɪʃ(ə)n/ 潜伏

注:图文资料笔记源自BCH儿童感染20240108

咳嗽 (1091)
纠错
1 19 6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