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有奖活动】CGM 能否替代「扎手指」监测血糖?快来pick你的观点!

发布于 2023-09-06 · 浏览 2.0 万 · IP 湖南湖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4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大知閒閒 推荐
icon唯物主义者不唯心、唐医生来了、hut12315 已点赞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1]。临床常用的传统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常说的「扎手指」)、糖化血红蛋白等[1]

近年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发展日新月异,其优势为越来越多的医患所了解和接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那么, CGM 能否替代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呢?

img

红方观点:CGM 可以替代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红方观点陈述:

毛细血管血糖是全血葡萄糖浓度,血液中的葡萄糖可通过浓度差易化扩散进入组织间液,而 CGM 测定的是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2]。研究证实,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存在高度相关性[2]。组织间液是细胞和机体利用葡萄糖的第一现场,也是血糖异常对机体造成损害的主要场所,可以真正反映葡萄糖病理生理作用和变化的程度[2]。从这一角度来说,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临床意义可能比血糖更为重要[3]

过去没有可靠、便捷的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测量方法,只能用血糖浓度作为反映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指标[3]。同时,毛细血管血糖无法精细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变化,还受到乙酰氨基酚、维生素 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干扰,进而造成血糖值的偏差[1]。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某些患者产生焦虑情绪[1],增加痛苦。

如今的 CGM 具有实时监测功能,不仅可以提供即时葡萄糖值,还能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血糖信息,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1],也免去频繁扎手指的痛苦。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对于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 1 型糖尿病患者,仅使用 CGM 与使用 CGM 联合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所获得的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没有差异,且仅使用 CGM 患者未发生严重低血糖[4]

因此, CGM 替代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安全可行的。

 

蓝方观点:CGM 不可以替代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蓝方观点陈述:

在血糖相对较平稳时,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与血浆葡萄糖浓度较为接近,但当血糖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组织间液葡萄糖与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平衡被打破,两者间再次平衡需要一定时间,通常情况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滞后血浆葡萄糖浓度 4~10 min[3]

对于糖代谢正常人来说,由于其血糖波动较小,大部分时间组织间液和血液葡萄糖浓度非常接近。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浓度差随血糖波动增大而加大,波动越剧烈,浓度差就越大。血糖变化越快,组织液葡萄糖滞后时间就越长,表现为两者差异增大,血糖与组织间液糖相关性变差。而当机体处在低血糖时,血糖浓度则是滞后于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变化[3]

在组织液葡萄糖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一般需要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予以确认。如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或低血糖,处理流程中的血糖监测方式仍以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为主[5]

此外,部分 CGM 系统还要求每日至少进行1~4次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以进行校准[6]所以,CGM 与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各有所长,所反映的血糖内涵不尽相同,不能互相替代。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合理选用监测方法,并将不同的监测手段进行有机联合,取长补短,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1]

 

你会支持哪方观点呢,点击链接参与互动,领取丁当

https://dxy.me/pdzYWW

活动时间:9.7~9.1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0):936-948.

[2] 侯新国. 血糖监测从点到曲线的路,我们有哪些误区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 (8): 562-564.

[3] 唐峻岭, 董璐, 王煜非. 持续与无创葡萄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 42 (11): 914-918.

[4] Aleppo G, Ruedy KJ, Riddlesworth TD, et al. REPLACE-BG: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With and Without Routin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n Adults With Well-Controlled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7, 40(4):538-545.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315-409.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 09(11) : 667-675.

糖尿病 (614)

最后编辑于 2023-09-06 · 浏览 2.0 万

67 7 2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