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总结心包腔穿刺术的要点,欢迎收藏。
心包腔穿刺术(pericardiocentesis)主要用于对心包积液性质的判断与协助病因的诊断,同时有心脏压塞时,通过穿刺抽液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于某些心包积液,如化脓性心包炎,经过穿刺排脓、冲洗和注药尚可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清洁布巾盖住面部,仔细叩出心浊音界,选好穿刺点。目前,多在穿刺术前采用心脏超声定位。决定穿刺点进针方向和进针的距离。通常采用的穿刺点为剑突与左肋弓缘夹角处或心尖部内侧。
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及助手均戴无菌手套、铺洞巾。根据选择的穿刺点和穿刺方向,自皮肤至心包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逐层局部麻醉。
3.术者持穿刺针穿刺,一般选择剑突下穿刺点。剑突下进针时,应使针体与腹璧呈30° ~40°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刺入心包腔后下部、如果选择在心尖部进针时,根据横腡位置高低,一般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心浊音界内2. 0cm左右进针,应使针自下面上向脊柱方向缓慢刺入。
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位置及穿刺方向穿刺过程中感觉到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穿刺针已穿过心包壁层,如针尖感到心脏搏动,此时应退针少许,以免划伤心脏。
4.术者确定穿刺针进入心包腔后助手沿穿刺针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尖刀稍微切开穿刺点皮肤沿导丝置入扩张管,捻转前进,扩张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后,退出扩张管。
沿导丝置入引流管,退出导丝,根据引流效果,适当调整引流管角度及深度,以保证引流通畅。
5.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缓慢引流,记录引流的液体量,并取一定量的标本送检。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引流管保持的时间。拔出引流管后,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心包腔穿刺术有一定危险性,应由有经验医师操作或指导,并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穿刺,较为安全。
2.术前须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液平段大小、穿刺部位、穿刺方向和进针距离,选液平段最大、距体表最近点作为穿刺部位,或在超声显像引导下进行心包腔穿刺抽液更为准确、安全。
3.术前应向患者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嘱其在穿刺过程中切勿咳嗽或深呼吸。术前半小时可服可待因0.03g。
4.麻醉要完善,以免因疼痛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5.抽液量第一次不宜超过100~200ml,重复抽液可逐渐增到300~500ml。抽液速度要慢,如过快、过多短期内使大量血L液回心可能导致肺水肿。
6.如抽出鲜血,应立即停止抽吸并严密观察有无心脏压塞症状出现。
7.取下引流管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8.术中、术后均需密切观察呼吸、血压、脉搏等的变化。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