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房扑、房颤与室上速、室速
一、心房扑动
1、机制:属于房内大折返环路激动,大多为短阵发性,少数为持续性;不稳定,可转变为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
2、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的锯齿状波动(F波),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频率一致,频率为250-350次/分,多数在II、III、aVF导联上清晰可见。
大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比例下传(2:1或4:1下传),故心室率规则;如果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则心室率可以不规则;如果F波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称不纯性心房扑动,或非典型心房扑动。



上图为固定比例下传的心房扑动,有时扑动波可不甚明显。


上图为不固定比例下传的心房扑动。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理论上应分为房性及房室交界区相关心动过速,但因P'波不易鉴别,故统称为室上速。
1、机制:临床上常见的室上速有预激旁路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房室双径路引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两类心动过速多不具有器质性心脏病。
2、心电图表现:突发突止,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波形态一般正常。


上图为预激综合征伴发的阵发性室上速。

3、房扑与阵发性室上速的鉴别:等比例下传的房扑容易与阵发性室上速混淆,主要看有无等电位线,前者无,后者有]
那么,下图是什么呢?

三、心房颤动
1、病因与机制: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多与心房扩大、心肌受损、心力衰竭等有关,也有少部分房颤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机制可能与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
2、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颤动波的频率在350-600次/分。RR间距不等,QRS一般不增宽,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近时,可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可能是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而非室性早搏。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如果心电图上出现RR绝对规则,且心室率缓慢,常提示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房颤伴有不纯房扑时,可使部分心室率显得规则。

3、房颤分类:
首诊房颤
阵发性房颤<7天,一般<48h。
持续性房颤>7天,<1年。
长程持续性房颤>1年。
永久性房颤>1年,无转复愿望或复发。
4、房扑与房颤的鉴别:主要鉴别扑动波和颤动波,前者形态、大小、频率一致,后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频率不规则。最直接的方法是用分规在图纸上测量。
四、室性心动过速
宽大畸形的QRS波,时限>0.12秒,频率一般在140-200次/分;如果能发现P波,且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则可确定诊断;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也支持室速诊断。


一般大于30秒以上的室速称为持续性室速,小于30秒的室速称为非持续性室速,也就是短阵室速。
五、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又称加速的房性、交界性、室性自主心律。此类心动过速有渐起渐止的特点,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率多为60-100次/分。由于频率与窦性心律频率接近,容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并出现各种室性融合波或夺获心搏。



上图箭头为P'波,因I、aVR导联P波直立,II导联P波倒置,非窦性心律;由于QRS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判定为房室交界区来源,此处的自律性较窦房结低,正常发放冲动约40-60次/分;本例心率为115次/分,判定为交界性心动过速。
最后编辑于 2022-02-07 · 浏览 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