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为什么可怕,用8张图片告诉你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约1%。而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有调查发现,我国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甚至高达30%。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5倍。
房颤为什么可怕,我们通过下面图片来了解。

正常情况下,心脏规律搏动,将血液泵向全身。窦房结(SA)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导到整个心肌,从底部到顶部,协调规律的发出。心脏搏动使血液进入心房,之后心房收缩将血液注入心室,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肺和体循环。

而房颤患者,心脏起搏点异常,冲动起源于心房的其他部分或肺静脉,这些异常的电信号频率高且杂乱无章,导致心房快速颤动。而电信号无规律导致仅有部分电冲动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无规律收缩。

由于心房收缩无规律,因此心房内血液不能完全注入心室,这部分血液留滞在心房内,尤其是左心耳的位置形成湍流,

进而形成血栓

左心耳是一个盲端,房颤引起血液滞留在左心耳,滞留的血液逐渐形成血栓,后脱落进入动脉系统,如果进入大脑的血管中,可能引起卒中。(血栓进入其他位置,就会引起相应部位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下肢栓塞等)


血栓阻塞狭窄的血管,导致脑部某一部位供血减少或中断,导致缺血损伤,进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因此,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
1. 控制心率——治标
房颤发作时,控制快速心室率,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降低栓塞发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和胺碘酮。
2. 复律——治本
恢复并长期维持窦律是根治房颤的目标,包括药物复律和射频消融术,常用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但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维持窦律效果不佳的可能,因此应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3. 抗凝——长久之计
由于药物、手术都存在房颤复发的可能,而房颤患者最终都可能走向永久性房颤,此时抗凝才是预防卒中及其它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长久之计,主要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不主张用抗血小板制剂进行房颤脑卒中预防。
由于大部分房颤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也可以通过左心耳封堵术来预防卒中。
最后编辑于 2023-09-14 · 浏览 3.8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