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男性反复脐周疼痛难忍,查因竟是这个常见药!
药物引起的腹痛不是最为常见的!
腹痛,是消化科患者较为常见的主诉,腹痛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如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除此以外,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腹痛也不容忽视。笔者通过分享一例腹痛病例,希望以后大家在临床上碰到这种情况时,能够及时诊断,正确处理。
病例摘要
患者,男,48岁,患者以“流脓涕、头痛3天,腹痛1天”为主诉入院。患者3天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右侧鼻塞、流黄色脓涕,并有右侧头部钝痛,经鼻窦CT等检查,诊断为“急性鼻窦炎”,门诊给予“头孢曲松3.0g,1次/日”静滴治疗,1天前开始出现腹痛,位于脐周,腹痛持续存在,阵发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入院治疗。
查体:T 36.7℃,BP 110/75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脐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6次/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3.76×109/L,中性粒细胞数10.25×109/L;尿常规、粪常规正常,粪潜血阴性;血淀粉酶正常53U/L(参考值15-100U/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测无异常。心电图、腹部彩超及腹部CT均无异常;腹平片:无气液平及膈下游离气体等异常改变。
初步诊断
1、急性鼻窦炎;
2、腹痛查因:(1)消化性溃疡?(2)急性胰腺炎?
诊疗经过
入院后继续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腹痛暂给予“奥美拉唑”抑酸、“654-2”解痉药物应用。治疗3天脓涕、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但脐周疼痛无缓解,且早上轻,下午及前半夜明显,空腹轻,进餐后加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下降:10.7×109/L,中性粒细胞数8.65×109/L;血淀粉酶仍正常49U/L。
入院第三天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入院第4天因患者原因暂停“头孢曲松”静滴,停药当天中午腹痛减轻,夜间基本消失。
入院第5天再次使用“头孢曲松”后3小时出现脐周疼痛难忍,且止酸、解痉药物不能缓解。至此,考虑腹痛与头孢曲松药物有关,停用头孢曲松,改为“林克霉素0.6g 2次/日肌注”,后腹痛消失。住院7天脓涕、头痛等症消失,急性鼻窦炎痊愈出院。
诊疗解析
头孢曲松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部分的革兰阳性球菌所致严重感染。因其抗菌作用强、半衰期长、疗效好,而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骨关节感染等。随着头孢曲松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
头孢曲松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静脉炎,皮疹、瘙痒,血液学检查异常;药物热也是常见不良反应,往往在首次使用头孢曲松后7~10天左右发生,如是再次用药,发生药物热的时间缩短,药物热一般是持续高热,体温常达39℃~40℃,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效果不好,停用该药后体温自行下降。
头孢曲松药物应用后导致单纯腹痛报告病例不多,但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药物说明书不良反应中有标注: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结肠炎、黄疸、胀气、味觉障碍和消化不良等消化道反应发生率3.45%,说明该类不良反应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对胃肠粘膜的直接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应用头孢曲松后出现腹痛,如果程度较轻,可以继续使用,如果腹痛明显,建议更换其他抗生素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正印,吴梓涛,盛瑞媛.药物热4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
[2]张晋萍.药物热82例分析.《医药导报》,2008;
[3]《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4]珠海联邦赛福松®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药物说明书。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岳继鹏 河南省济源市济钢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