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疾病学习(四)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
这一期我们继续手麻疾病的文献学习。今天要学习的是“糖尿病多发性神经性病变”。糖尿病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除了麻木还有疼痛、溃疡、疲劳等其他问题,我们只针对“手麻”相关的知识点做简单的了解。
第四讲 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
❖概述
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Diabetic polyneuropathy,DP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进展常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主要症状
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DPN影响大约1/3的糖尿病患者,并且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主要的症状包括下肢远端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包括温度觉、压力觉、振动觉)和/或以上感觉的缺失和足部溃疡,其中大约有25%的患者会发展为痛性DPN。大约有一半的DPN无症状。因此,DPN目前仍然无法充分诊断和治疗。
❖主要的潜在影响因素
血糖控制、中心性肥胖、糖尿病病史、年龄、高血压、身高、是否吸烟、低胰岛素血症、不良的脂质分布。
❖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振动感知阈值
(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被认为是死亡率的预测指标,其中VPT增加可预示足部溃疡的发生。
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y,NCS)被认为是诊断DPN的金标准。根据最新的国外研究,Baba等人提出了一个根据NCS诊断DPN严重程度的分级,有助于诊断糖尿病患者DPN的严重程度。(由于图片版权关系,详情请见Baba M, Suzuki C, Tomiyama M. Staging system of diabetic neuropathy by the sural and tibial nerve conduction study. JPeripher Nerv Syst 2015; 20: 98. 或Diabetic polyneuropathy: Progress in diagnostic strategy and novel target discovery, but stagnation in drug development)。
【“NCS需要昂贵的检查设备和经过良好培训的操作人员,这限制了这项检查在临床开展”,这是文献中的原话——同时,在另一篇文献中我也看到,"在东南亚地区,DPN的诊断不足非常普遍,这是由于缺乏筛查和诊断的共识,在很多国家,只有专家才有简单的筛查工具,大部分的全科医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同样都是出自西方同行之手的文字,既然他们都认为那是”昂贵的设备“了,那么让更多其他国家的同行和患者情何以堪?虽然这里举例的是”东南亚地区“,但同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比他们稍好一点就更应该避免让这样的问题发生。以上只是在看文献时的一点感想,我一直认为做一个医生应该有人文情怀,这与能否拯救世界无关。】
❖诊断
✦感觉纤维检查+体征:灼痛、刺痛、枪击痛、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感觉性共济失调
✦感觉纤维检查-体征:对温度、疼痛、触觉、振动刺激感觉降低,触觉过敏,对疼痛刺激的频率降低
✦临床诊断DPN需要用到的量表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症状评分(NSS)、神经症状总评分(TSS)、神经病变残疾体征(NDS)。
✦多伦多共识将DPN分为:
①可能的(possible)DPN:包括DPN的症状和体征;
②很可能的(probable)DPN:包括以下症状和体征中的2种:神经性症状、远端感觉减弱、踝关节反射减弱/消失;
③明确的(confirmed)DPN:神经传导异常和神经病变的体征或症状。如果神经传导正常,可能为小纤维神经病变(SFN);
④亚临床(subclinical)DPN:无伴随症状或体征的异常NVC或SFN。
★多伦多共识建议在临床中使用①②③,在研究中使用③④。
❖鉴别诊断
酒精滥用、尿毒症、甲减、维生素B12缺乏、外周动脉疾病、神经毒性药物使用、炎症和传染病。
❖检验
全血、CRP、肌酐、肝酶、TSH、叶酸、维生素B12
❖目前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强化血糖控制、多因素心血管风险干预
✦药物治疗:主要的药物是硫辛酸,另外还有研究报道维生素B1,补充叶酸均对DPN有效。
✦痛性DPN对症治疗:一线推荐的为三环类、SNRI类抗抑郁药、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
研究新进展
DPN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有一些新的发现,我们来做一个快速的了解:
✦有一种假设认为,糖尿病神经性关节病发生在患有DPN和骨代谢异常的患者身上,创伤或血管疾病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有报道称糖尿病患者患骨骼肌减少症的概率会增加,而DPN患者患该病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
✦还记得之前讲过的腕管综合征(CTS)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是CTS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的一项研究也表明,DPN患者比非DPN患者更容易患CTS,且DPN患者比非DPN的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并发症,糖尿病的病史更长。
DPN与CTS之间的关系只在女性中明显,年龄跨度在35-46岁,并且2型糖尿病更容易患CTS。
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水分增加,导致神经肿胀,出现压迫,使得DPN患者特别容易出现CTS。
中医治疗DPN
关于中医治疗DPN,无论是国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16 年版)》还是国外的研究,都有推荐使用,包括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按摩等。

从文献中可看出,三阴交和足三里是最常用的穴位,这可能与糖尿病的病性与患者病久有关,这两个穴位也是下肢上的大穴,具有调补阴阳的作用。三阴交可滋补肝脾肾,起到养阴濡养经脉的作用,而足三里可振奋经气,使补而不滞。
另有研究结合针刺和激光针灸仪治疗DPN,取穴与常规有所不同。

这项研究中取八风、气端、梁丘,用针刺刺入后同时用激光针刺仪治疗。文献中作者没有交代选穴依据,只能猜测是否是因为末梢的井穴是气血生发的部位,给予刺激可以更好的激发经气,而梁丘是胃经的郗穴,具有止痛的作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16 年版)》中,所有的疗法都是弱推荐,Ⅱa或Ⅱb之类的,只有艾灸是强推荐,说明对于DPN,相对于其他疗法,艾灸的疗效更优。
最后还是上传一段我从YouTube上扒下来的视频,为本次内容做一个总结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