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 DIC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以感染最常见,占DIC发病率的31﹪-43﹪;其次为恶性肿瘤占24﹪-34﹪;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休克、病理产科、体外循环也都是急性DIC发生的常见病因。
2. DIC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征?
①出血倾向 DIC出血发生率高达84﹪-95﹪,常具有以下特点: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粘膜,其次为某些内脏出血;单纯补充凝血因子效果不好,而适当采用抗凝治疗同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往往取得良好效果。
②休克 休克发生率约为30﹪-80﹪,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常伴有全身多发性出血,但休克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早期常出现重要脏器损害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③微血栓形成与脏器栓塞 急性DIC患者常同时存在出血及微血管栓塞,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却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④微血管病性溶血 约25﹪的DIC患者可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主要由于循环中红细胞遭受机械性损伤所致。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
3. 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FDP等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查如何判断存在DIC?
①血小板(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的敏感但非特异的指标,存在血小板减少的DIC患者中约50%计数低于50×109/L,若血小板>150×109/L可排除DIC;监测其是否存在进行性下降对诊断DIC更有价值。此外,血小板释放及代谢产物增多,如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栓烷B2(TXB2)、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等在DIC时均明显升高。
②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当纤溶亢进时,血浆及尿中FDP的含量升高,是临床诊断DIC的重要指标。FDP增高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指标,但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③D-二聚体 仅为绞链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故其增高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对DIC的诊断更有特异性。
由于在外伤、静脉血栓时FDP和D-二聚体均会升高,并且肝肾功能异常可干扰FDP的代谢水平,因此两者不能单独诊断DIC,必须结合其他指标才能正确判断。
4. DIC常见鉴别诊断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鉴别?
①原发性纤溶 由于并无血管内凝血,故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也缺乏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表现。D-二聚体水平正常,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试验)阴性。
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为突出表现,可伴随发
热、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黄疸常见,微循环衰竭少见,但缺乏凝血因子消耗性降低及纤溶亢进等依据,可资鉴别。
③严重肝病 由于有出血倾向、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多种凝血因子浓度下降,血小板减少,PT延长以及肝脏对FDP及蛋白酶抑制物清除降低,这些表现与DIC类似,鉴别诊断常常困难。但严重肝病者多有肝病病史,黄疸、肝功能损害症状较为突出,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较少,FⅧ:C活性正常或升高,纤溶亢进与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较少等可资鉴别,但需注意严重肝病合并DIC的情况。
5. DIC的诊断标准?
(1)原发病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2)临床表现 具备下列2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①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③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④抗凝治疗有效。
(3)实验室指标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白血病、肝病<50×109/L),或下列2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增高: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栓烷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肝病<1.0g/L,白血病<1.8g/L)或>4.0g/L,或呈进行性下降。
③3P实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阳性)。
④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肝病>5秒)。
⑤AT-Ⅲ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⑥血浆纤溶酶原(PLG)<300mg/L。
⑦因子Ⅷ:C活性<50﹪(肝病必备)。
⑧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80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增高。
(4)实验室特殊检测指标 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下列2项以上异常。
①血浆凝血酶原碎片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纤维蛋白肽A(FPA)含量增高。
②血浆组织因子(TF)含量增高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下降。
③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含量增高。
④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升高。
6. DIC替代治疗包括哪些措施?
①血小板悬液 未出血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20)×109/L,存在活动性出血且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DIC患者,需紧急输入血小板悬液。
②新鲜冰冻血浆(FFP) 所含凝血因子浓度较新鲜全血增加1倍,并可减少全血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膜磷脂等促凝因子进入,是DIC患者理想的凝血因子补充制剂。
③凝血酶原复合物 可提供除因子V外的凝血因子,每次给予200-600U,视检查结果酌情再补充。通常用量为患者体重×0.5×需要提高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
④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 适用于急性DIC伴有明显Fbg降低或严重出血的患者。首次剂量2.0-4.0g,静脉滴注,24小时总量为8.0-12.0g,一般3g纤维蛋白原制剂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提高1g/L。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