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溶出曲线动力学(第二版)

发布于 2019-05-08 · 浏览 4926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36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个人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能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

结论

1.      溶出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1.1             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药物的溶出行为,更科学,更合理;

1.2             依据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建立参比制剂溶出曲线溶出动力学公式,未来的受试制剂溶出曲线研究转变为仿参比制剂溶出动力学公式;

1.3             将溶出曲线的溶出行为数字化,为评价溶出曲线间的相似性提供新的评价指标与手段(例如回归系数、回归线斜率与截距);

1.4             新的评价手段克服了BCS I类等药物早期快速溶出而不适用于f2因子评价的不足,适用于任何药物的溶出曲线研究;

1.5             回归系数评价方法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即该评价方法牺牲了溶出曲线的首尾两端,对于首尾两端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可能存在预测偏差较大的可能;

1.6             该评价方法可以与f2因子法互为补充。


溶出曲线动力学(第二版本).docx (36.4 KB)

最后编辑于 2019-05-09 · 浏览 4926

16 34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