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促进剂-翻译自《制剂技术百科全书 第三版英文原版》
非常多的文献报道过吸收促进剂的使用问题。这里讨论一些重要的局部给药、透皮给药及粘膜给药的吸收促进剂。
局部给药及透皮给药
目前普遍认为大部分局部应用的药物生物利用度都比较低。因此制剂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增加该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其中一种方法即是添加吸收促进剂。吸收促进剂是一种没有药理活性的、无毒性的、有快速可逆作用的、与其他处方组成无物理化学反应的物质,并且从美容方面可以接受(原文是cosmetically acceptable,意思是不影响美观)[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吸收促进剂有上述特点,需要使用效益-风险评估来判断一个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吸收促进剂。经过研究的吸收促进剂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这里将大部分研究过的化合物进行了概括。
单醇类和多元醇类(Alcohols andPolyols)
一些溶剂能将角质层上的脂类除去,一些含有高浓度的乙醇的局部给药制剂(例如凝胶剂)和透皮储库系统可以改变皮肤的脂类含量[2]。一些溶剂(例如乙醇,以及其他例如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TM)能通过增加皮肤内透膜体的溶解度增加皮肤的药物通量。并且丙二醇的活性能导致角质层中的α-角蛋白发生溶合作用,因此能够通过减少药物-组织结合率增加渗透量。
胺类和酰胺类(Amines and Amides)
一些辅料能嵌入皮肤的脂类结构中,破坏脂类的有序排列,使其结构更丝滑,对扩散系数有正向的影响。在这个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氮酮Azone®及其类似物。研究表明,氮酮的极性头基间的氢键结合可能与皮肤磷脂质相互作用[3]。Godwin等[4]比较了大量的吡咯烷酮化合物的渗透-促进作用,这些吡咯烷酮化合物有不同的分子链长度和官能团。作者使用氢化可的松作为模型药物,在体外裸鼠皮肤模型的基础上,结论是N-十二烷基-2吡咯烷酮和其醋酸盐类似物是两个最有效的渗透促进剂。一些研究讨论了氮酮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机制。具有短烷基链的化合物,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似乎对相变温度没有影响,更可能是通过其溶解力的作用而不是通过使得皮肤障碍功能产生结构变化而发挥作用。Hadgraft等[3]使用多层DDPE脂质体,结果显示在同一序列中氮酮及其类似物降低了脂质体的相变温度。这表明改性活性可能与脂质层液化效应有关。
还有一些考察促进剂的官能团构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内存在有环状结构在促进剂的活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另外,C6-C18的长烷基链化合物增加了位阻,会破坏活性[5]。并且,这些分子也显示出刺激性的潜力[6]。近来,Hadgraft等[7]描述了一些具有相似结构的新化合物,但是刺激性大大降低。
尿素能通过促进角质层的水化,形成亲水通道提高透皮渗透能力[8]。
脂肪酸(Fatty Acids)
细胞间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变化似乎是如十八烯酸之类的脂肪酸增强活性的最重要的原因。十八烯酸已经被证实能够降低皮肤脂质的相变温度,因此能够增加这些脂质的活动自由度或流动性[9]。
萜类(Terpenes)
单萜和倍半萜是已经众所周知的通过增加在角质层中的扩散和/或破坏细胞间质中的脂质障碍增加透皮吸收的物质之一[10,11]。研究表明不同萜类的差异较大:例如d-柠檬烯不破坏细胞间质双分子层,但是1-8桉树酚在生理学温度下则有脂质破坏作用[12]。
薄荷脑也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促进剂。它可以优先分布于角质层的细胞间隙中,可以可逆性的干扰细胞间质脂质层[13]。
酯类(Esters)
酯类作为促进剂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肉豆蔻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可能有双重作用:通过增溶作用影响溶剂和皮肤的分离,以及干扰脂质层,因此能够增加脂质的流动性[14,15]。
亚砜类(Sulfoxides)
二甲亚砜(DMSO)是一个强效的增效剂,但是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较高的浓度,但是高浓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可逆的皮肤损伤、红疹、水泡。近年来,通过修饰DMSO,将氧原子替换成芳磺酰基、芳酰基、芳基取代的氮原子,获得了一些新化合物。S,S,-二甲基-N-(4-溴苯甲酰基)硫亚胺(原文是S, S,-dimethyl-N-(4-bromobenzoyl)iminosulfurane,这个iminosulfurane查不到是什么东东,学药剂的我真不知道这么翻译对不对,请各位大侠指教)显示出最高的活性。这些化合物需要更多的活性和毒性研究,尤其是在低渗透性的模型(例如人类皮肤)中的活性和毒性研究[16]。
环糊精(Cyclodextrins)
环糊精能形成包合物,增加亲脂性化合物的溶解度,但是其单独使用的效果与和其他脂类和丙二醇联用相比较差。
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nts)
表面活性剂对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一般说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更加有效,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效果更低。大部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引起角质层膨胀,并且能将α-角蛋白的螺旋解开并拉长,因此能扩大蛋白控制的极性通道[1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是分子烷基链长度的函数。最大值是具有12个碳原子的线性烷基链的表面活性剂(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但是,有报道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刺激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角质层细胞间质膜的流动性(例如苄泽Brij®)并且能够提取出脂质成分,另外尽管不太重要,他们可以干扰角蛋白纤维并造成胶质细胞的紊乱[19]。需要强调的是表面活性剂能形成胶束,如果使用量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可能会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负面的影响。
其他促进剂
有报道提及其他潜在的渗透促进剂,例如N-乙酰脯胺酸酯(原文是N-acetylprolineesters,也不知道翻译的有没有问题)[20]和单辛酸甘油酯/癸酸甘油酯[21]。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促进剂的活性评估,应考虑使用溶剂的功能,以及促进剂-溶剂联用的选择是最终治疗效果的函数。
翻译自《制剂技术百科全书 第三版英文原版》Page13-14,英文版在园里已经有很多资源供下载,这里就不添加入附件。目前貌似还没有中文版。本人纯手工翻译、手工码字,实属辛苦,求加分。另外翻译过程中有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