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余,规律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发现白细胞重度减低2月余
病例信息
主诉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余,规律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发现白细胞重度减低2月余。
现病史
1. 原发病及治疗经过:
• 患者于半年前因“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就诊,完善肠镜、病理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遂行“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
• 术后规律随访,因肿瘤存在复发风险。c-KIT/PDGFRA突变阳性,于术后1月开始口服“伊马替尼(400mg qd,或根据实际剂量调整)”靶向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 白细胞减低发现及处理:
• 患者于2月前常规复查血常规时发现“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具体数值:如WBC 1.5×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0.3×10⁹/L)”,伴乏力、易感染症状(如反复发热、口腔溃疡、咳嗽等,根据实际症状补充)。
• 立即暂停伊马替尼治疗,并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白细胞治疗(具体剂量及疗程)”,同时完善骨髓穿刺、流式细胞学、病毒检测(如CMV、EBV)等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或药物外因素导致的骨髓抑制。
• 骨髓象提示“粒系增生减低,成熟障碍”,结合用药史,考虑“伊马替尼相关骨髓抑制(Ⅲ-Ⅳ度,根据CTCAE分级)”。
3. 当前病情:
• 经升白细胞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短暂回升(如WBC 3.0×10⁹/L),但停药1月后复查再次降至“WBC 1.8×10⁹/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ANC 0.5×10⁹/L),患者仍感乏力,偶有低热(体温最高37.8℃),无其他明显出血或感染表现。
• 为进一步评估骨髓功能及调整治疗方案,收入院。
既往史
•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除本次胃肠道肿瘤外),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
• 无特殊嗜好,家族中无类似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史。
体格检查
• T 36.5℃,P 80次/分,R 16次/分,BP 120/70mmHg。
• 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 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WBC 1.8×10⁹/L,Hb 110g/L,PLT 150×10⁹/L,ANC 0.5×10⁹/L。
2. 骨髓象:粒系增生减低,红系、巨核系大致正常,未见肿瘤细胞浸润。
3. 病毒检测:CMV-IgM(-),EBV-DNA(-)。
4. 肿瘤标志物:CEA、CA19-9正常范围。
诊断
1.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
2. 伊马替尼相关骨髓抑制(Ⅲ度,根据实际分级)
3.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诊疗计划
1. 继续予G-CSF升白细胞治疗,监测血常规变化。
2. 评估肿瘤控制情况,考虑调整靶向治疗方案(如换用舒尼替尼或暂停靶向治疗)。
3. 完善感染筛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存在发热或感染风险)。
4. 定期复查骨髓象及肿瘤标志物,评估病情。
病例讨论
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白细胞减低,这样的情况的概率,处理方法只能注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