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治,站友都能看懂吗?
文/周其锋
上周六,去济南参加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血液病分会2025年年会,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文教授的讲座,科普一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诊疗进展。

第一,MPN发病机制:主要由三个MPN基因驱动,导致JAK/STAT和其它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激活。
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与血栓风险相关,CALR基因突变与继发骨髓纤维化相关,MPL与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相关,而BCR/ABL基因突变检测系为了排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第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需满足4项主要诊断标准,或满足前3项主要诊断标准+1项次要诊断标准。

第三,病情评估:分为血栓风险评估及预后生存评估两方面。
血栓风险评估方面,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四个等级。
预后生存评估方面,低危ET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4.4年,中危ET中危生存时间14.1年,高危ET生存时间7.9年。

第四,治疗方面:遵循分层治疗的原则,治疗目标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降低进展风险并延长生存期。

治疗药物有抗凝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积极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降细胞治疗(羟基脲、长效干扰素或阿那格雷)。
以上医学科普,各位站友都看懂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