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指南(2019)
這麼害怕明天,怎麼過今天?
With such fear of tomorrow, how’ll you live today?
《3 idiots》
理论学习:

- 第一层级治疗聚焦于三个治疗目标:
- 预防和/或治疗颅内高压
- 优化脑灌注压
- 以及在监测情况下优化脑组织氧分压
- 第二层级治疗则包括:
- 去骨瓣减压术
- 巴比妥类药物输注
- 后期应用亚低温治疗
- 诱导性过度通气
- 高渗疗法

- 图1.基于证据与共识的婴儿、儿童及青少年重症创伤性脑损伤(TBI)一线治疗算法。该算法包含多个部分,有基线护理(黑色)、颅内压(ICP)路径(黄色)、脑疝路径(绿色)、脑灌注压(CPP)路径(橙色)以及脑组织氧分压(PbtO₂)路径(粉色)。
- 实线标注出 ICP 和 CPP 路径,体现出它们的主要作用;虚线标注出 PbtO₂路径,这是因为 PbtO₂代表的是一种使用频率较低且文献支持较少的监测手段。点加虚线标注出各种干预措施的逐步减少或停用过程。
- 如文中所述,治疗医师应整合所有可用信息,并结合每位患者对不同治疗的独特反应来执行指南,从而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尽管每个路径都给出了线性方法,但治疗实施或逐步减少 / 停用的 “节奏” 与时机将取决于具体临床情况。例如,在某些情况下,针对颅内压升高的单一干预可能就足够,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同时进行多种干预。如果基线护理不足以控制颅内压,那么就需要按照 ICP 和 CPP 路径(黑色实线)所示的流程推进。
- 蓝色方框表明需要进行二线治疗,并且是与图 2 的关联之处。详情请见正文。BUN = 血尿素氮,CVP = 中心静脉压,EEG = 脑电图,EVD = 脑室外引流,GCS =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FiO₂ = 吸入氧浓度,Hgb = 血红蛋白,HOB = 床头。
核心原则:先建立“安全区”,再打“攻坚战”
第一步:立即建立并优化“基础监护”:在开始任何针对性治疗前,你必须先为患儿的大脑建立一个稳定的生理环境。这就是基础监护,也是图中黑色的部分。
- 镇痛镇静要充分:患儿的躁动疼痛、人机对抗都会瞬间让颅压爆表。首选方案是泵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吗啡。目标是RASS -4到-5分(深度镇静)。
- 通气要精准:呼吸机参数设置至关重要。(1)PaCO₂是我们的主要杠杆:初始目标严格设置在35-40 mmHg。这是维持脑血管正常张力的最安全范围。①过高(>40)会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压升高;②过低(<35)会导致脑缺血。(2)PaO₂:维持在心肺支持的正常水平,90-100 mmHg。
- 严守正常体温:核心体温必须<38℃。发热会直接导致脑代谢率、脑血流量和颅压增高。及时使用退热药甚至物理降温。
- 容量状态要“中性”:目标是正常血容量。评估指标:CVP(目标4-10 mmHg)、尿量(>1 mL/kg/h)、电解质。
- 保证携氧能力:血红蛋白>7.0 g/dL。但记住,这是“底线”,对于颅压不稳的患儿,维持更高的水平(如9-10 g/dL)可能更安全。
- 纠正凝血功能:在放置ICP监测探头前,必须纠正明显的凝血障碍,以防颅内出血扩大。
- 体位是免费的降颅压药:中立位,床头抬高30°。确保颈静脉回流通畅,避免颈部扭曲或受压。
- 警惕癫痫:即使没有临床发作,也强烈建议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测,因为非惊厥性癫痫发作是颅压升高的隐匿元凶。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如左乙拉西坦)。
第二步:识别并进入正确的治疗路径:Figure 1的核心是三条彩色的路径,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但你需要分清主次。
(黄色)路径A:颅内压管理路径——你的主战场
作战目标:将ICP控制在< 20 mm Hg。开战信号:ICP > 20 mm Hg,并持续超过5分钟。这是你最常需要应对的情况。作战步骤(按顺序,可根据“节奏”调整):
1.第一招(如果条件允许):脑脊液引流。如果患儿有脑室外引流管,这是最直接、最符合生理的降压方法。立即开放引流。
2.第二招:高渗疗法。(1)首选:高渗盐水(如3% NaCl 3-5 mL/kg弹注,或持续输注)。它起效快,还能扩容提升血压。(2)备选:甘露醇(0.5-1 g/kg弹注)。它会导致利尿,必须严格监测容量状态,防止低血容量反而使颅压更高。
3.第三招:加深镇痛镇静。
4.第四招:神经肌肉阻滞剂。当患儿有人机对抗、咳嗽、吸痰等引起胸腔内压骤增的动作时,使用肌松剂可以消除这些导致颅压飙升的因素。
(绿色)路径B:脑疝路径——拉响最高警报
这是神经外科急症,需要你像处理心脏骤停一样迅速反应。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使ICP监测值不高也可能发生!
1.识别信号:
- 瞳孔散大、固定是最特异的标志!
- 伴或不伴心动过缓、高血压、呼吸不规则
- 肌肉痉挛、去大脑或去皮质强直
2.紧急处理(三管齐下,同时进行!):
- 手动过度通气:立即用球囊连接100%氧气,进行短暂有力的过度通气,目标快速将PaCO₂降至30-35 mmHg,利用脑血管收缩快速降低颅内容积
- 紧急复查头颅CT
- 高渗剂弹注:快速输注一剂高渗盐水或甘露醇
- 降低EVD:如果有EVD,立即降至最低引流高度(如0 cm)
- 神经外科急会诊,评估手术指征
(橙色)路径C:脑灌注压管理路径——保证后勤补给
大脑需要血流灌注。CPP = 平均动脉压 - ICP。关键点:CPP和ICP路径是耦合的。降低ICP的措施通常能改善CPP。但有些措施(如巴比妥类药物)可能降低血压,反而损害CPP,需要你同时用好升压药。
作战目标:维持CPP在年龄相关的最低值以上(婴幼儿40,大儿童/青少年50-60 mmHg)。记住,这是“最低值”,实际中我们常需要维持得更高。
开战信号:CPP低于目标值。
作战步骤:
- 先扩容:通过液体冲击提升中心静脉压,确保心脏有足够的前负荷。
- 后升压:在血容量充足的基础上,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提升MAP。
(粉色)路径D:脑组织氧分压路径——监测“战区”的氧气供应
适用条件:仅当放置了PbtO₂监测探头时。
作战目标:PbtO₂ > 10 mm Hg(同样是底线)。
开战信号:PbtO₂ < 10 mm Hg,但ICP和CPP却正常。
作战步骤:想办法提高氧供。
- 提高FiO₂。
- 适度提升平均动脉压。
- 谨慎地允许PaCO₂轻度升高(如从35升至38 mmHg)以增加脑血流。
【红色:必要手术】
↓↓↓↓↓↓↓↓↓↓↓↓↓↓↓↓↓↓↓↓↓↓↓
【蓝色:二线治疗】

- 图 2. 基于证据与共识的婴儿、儿童及青少年重症创伤性脑损伤二线治疗算法。该算法与一线治疗算法(图 1)相关联,代表着当一线治疗方法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针对难治性颅内高压的治疗选择。这些治疗方法可单独、依次或联合应用。
- 此外,如图所示,在二线治疗阶段,难治性颅内高压的管理可借助高级监测手段来辅助。详情请见正文。CBF = 脑血流量,EEG = 脑电图,ICP = 颅内压,PRx = 压力反应指数,TCD = 经颅多普勒超声。
核心原则:启动Figure 2的前提,是患者已经接受了充分的一线治疗(包括优化基础监护和阶梯式使用降颅压措施),但颅内高压仍然顽固存在。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 “难治性颅内高压”。
第一步:立即行动——重复头颅CT扫描:当患儿被判断为难治性颅内高压时,急CALL放射科和神经外科,安排紧急复查头颅CT。
- 目的:这是最重要的决策分水岭。我们必须明确,是否存在一个可以通过手术解决的病变。
- 要找什么:新的或扩大的占位性病变:如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血肿。严重的弥漫性脑肿胀伴有基底池消失。
第二步:关键决策——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根据CT结果,路径在这里分成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路径A:存在手术病灶 → “外科拯救”
- 指征:如果CT显示有新的、扩大的、或之前被忽略的、有占位效应的血肿,或者弥漫性脑肿胀药物无法控制。
- 行动:立即与神经外科医生讨论去骨瓣减压术 的可能。这个手术的目的是为肿胀的大脑提供空间,解除压迫,是降低颅压最直接有力的手段。
- 你的角色:确保患儿在转运和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继续维持一线治疗,为手术创造条件。
路径B:无手术病灶或手术已实施后仍颅压高 → “内科终极手段”
这是图表中的核心部分,列出了4种医疗二线方案。它们可以单独、序贯或联合使用,选择和顺序取决于主治医师的经验和患儿的具体情况。 这些治疗风险极高,你必须深刻理解其机理和监护要点。
1. 巴比妥输注 —— “医疗性昏迷”
- 机制:大幅降低脑代谢率和脑血流量,从而降低颅压。这是最强的降颅压药物。
- 启用时机:通常在其他二线方案(如高渗盐水和短时过度通气)无效后考虑。
- 监护要点:
- 强烈建议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测,目标是达到爆发-抑制的脑电模式。
- 对心血管系统抑制极强:几乎100%需要强大的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来维持血压和CPP。
- 免疫抑制:增加感染风险,需严密监测。
2. 后期亚低温(32-34°C) —— “冷却疗法”
- 重要区别:指南推荐的是后期应用,而非伤后早期预防性使用。早期亚低温已被证明无效。
- 机制:与巴比妥类似,通过降低脑代谢来起效。
- 监护要点:
- 缓慢、可控地诱导降温(通常>24小时)。
- 严密预防和治疗寒战(需深度镇静和肌松)。
- 警惕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和感染风险。
- 复温必须极其缓慢(≥24小时),否则会引发反跳性颅压升高。
3. 诱导性过度通气(PaCO₂ 28-34 mmHg) —— “双刃剑”
- 机制:通过造成低碳酸血症,使脑血管收缩,快速减少脑血流量,从而降低颅压。
- 巨大风险:过度血管收缩可能导致脑缺血。
- 安全使用守则:
- 绝对避免在伤后第一个24小时内常规使用,因此时脑血流本身已处于最低点。
- 必须有高级神经监测引导,如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或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如果过度通气后PbtO₂或SjvO₂急剧下降,说明已引发缺血,必须立即调整通气策略。
- 这是一个短时、救急的手段,不能长期维持。
4. 强化高渗治疗
- 机制:在一线高渗盐水基础上,使用更高浓度(如23.4%盐水弹注)或更高目标血钠水平(如155-160 )。
- 监护要点:
- 频繁监测血钠和血浆渗透压,警惕渗透压过高(如>360 mOsm/L)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 避免血钠>160 mEq/L,风险显著增加。
顺序是死的,病情是活的。“节奏”是关键。时刻回顾基础监护。知进退。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