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房颤脉冲消融一例

发布于 19 小时前 · 浏览 226 · IP 上海上海

【病例概述】

张XX,女,61岁

主诉:间歇性心悸半月余

入院时间:2024-10-16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伴胸闷、气短,汗出,偶有头晕,无黑朦、晕厥,无恶心、呕吐,休息可自行缓解,于本院门诊完善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扑动。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史,否仍高血脂血症病史,否认脑血管病史,否认冠心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其他病史。

个人史:否认吸烟,否认饮酒史。

家族史:父母健在,姊妹3人,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辅助检查——入院时心电图:

img
img
img

辅助检查——心脏超声:

img

2024-9-30 超声图:

LA 39*42*53mm;

RA 40*54mm;

IVS 10mm;

LVEDD 49mm;

LVEF 66%;

病例特点:

1、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伴胸闷、气短,汗出,偶有头晕,无黑朦、晕厥,无恶心、呕吐,休息可自行缓解。

2、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史,否仍高血脂血症病史,否认脑血管病史,否认冠心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其他病史。

3、辅助检查:holter提示 ①窦性心律 ②阵发性心房颤动、扑动 ③房早(时成对,时呈二、三联律)伴房早未下传 短阵房速。超声提示双房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主动脉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入院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扑动

治疗策略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抗凝评分:2分

卒中评分(CHA2DS2-VASc )=2分

img

治疗策略-阵发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症

img
img

经过评估,患者拟行房颤脉冲消融手术:

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双房及双心耳内未见血栓

置入冠状窦电极,成功房间隔穿刺

行左心房-肺静脉造影,未见畸形。环形导管进行建模,过程中房颤心律自主转为房扑,而后自行终止。环形脉冲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验证肺静脉电隔离后,维持窦性心律;回顾房扑心律,考虑与右房相关,行三尖瓣峡部电隔离,三峡成功阻滞

术前心电图:

img

手术过程——建模

img

建模中患者心律由房颤心律自主转为CS 9-10早,周长为220ms的房扑心律,一段时间后自行终止。后先行环肺静脉电隔离

手术过程——房颤转房扑

img
img

冠状窦上房颤电位逐渐规整,转变为规整的房扑心律

手术过程——房扑转窦律

img
img

房扑心律逐渐转变为窦性心律

手术过程——环肺静脉隔离

img

建模完成后,首先进行右侧肺静脉隔离,消融前后电位变化明显,肺静脉内电位消失

img

进行左侧肺静脉隔离,电位变化明显,而后进行对双侧肺静脉进行起搏验证

手术过程——环肺静脉隔离验证

img
img

PVI完成后进行观察,而后使用环形导管对双侧肺静脉进行起搏验证,均呈现传出阻滞

手术过程——上腔静脉消融

img

右房构建过程中上腔静脉存在电位,对上腔静脉进行消融,消融完成后上腔静脉内电位消失

手术过程——三峡消融

img

术中房扑多次发作,且均呈现为CS 9-10最早,周长为220ms的房扑,不除外与三尖瓣峡部相关的房扑。在三峡进行选择性放电,实现阻滞

手术过程——三峡阻滞验证

img

消融后进行三峡阻滞验证,CS 9-10以500ms起搏后,测得S-A间期为129ms。而后用CS 9-10进行多次拖带,均未诱发出心动过速,手术结束

术后心电图:

img

手术总结

img
img

术后情况

img

讨论一 环形脉冲导管如何实现三尖瓣峡部消融?

1、必须在三维指导下由有经验的术者完成;

2、消融前确保冠状窦电极在位,确保可以清晰辨认A-V波;

3、消融前标测出H波;

4、在三尖瓣环7点钟方向消融,选择靠近游离壁的电极放电,不超过预设4;

5、消融过程注意观察AV间期及ST段,若如异常,及时终止放电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讨论二 脉冲对上腔静脉消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img

在明确trigger的患者病例中,SVC触发占比达到31.9%。因此在房颤中SVC仍为除肺静脉外最主要的触发灶。

img

研究纳入了共计130例PAF患者。首先通过电生理检查来诱发和识别房颤触发灶,将多极导管和消融导管分别置于右上PV (RSPV)和左上PV (LSPV)(图2)。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P) (4μg/min),使心率比基线提高20%以上。如无自发性房颤发生,则依次在CS、SVC、LSPV和RSPV电极上进行快速脉冲起搏(200 ms) 30 s。如果诱发心房颤动,下一步是观察诱发心房颤动开始时的初始心跳。如果在这些步骤后未诱发房颤,则在心室起搏(500 ms)期间给予大剂量三磷酸腺苷(ATP, 40 mg)。

img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PAF患者。其中,前50例连续的患者接 受了PVI+SVCI,后50例的患者只接受了标准的PVI。12个月随访结果,PVI+SVCI组(成功率90%),相较于单纯PVI组(成功率72%)更高。SVC补充消融可改善术后ATs的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有效性

8头猪进行PFA前起搏阈值平均数为1.5mA,经PFA后起搏阈值均>6mA,2只狗也能观察到起搏阈值的变化。同时也观察实验对象心电图幅值的降低。

img
img
img

研究结果:安全性

img

PFA期间未见膈肌麻痹或窦房结损伤,术后3周能造成跨壁组织损伤,未见SVC狭窄,保留血管和神经。

研究结论:

PFA可有效隔离SVC。

PFA可实现SVC的跨壁组织损伤,无膈麻痹,无窦房结损伤,无SVC狭窄。


讨论三 脉冲消融效果与贴靠是否相关?

脉冲电场的消融深度与电极距组织距离呈线性关系。距离为0mm时,电极与组织接触时形成最深的瘢痕。因此,最大程度减少电极与组织间的距离,能够形成更深更连续的阻滞。

img
img
img

使用TTC染色可以很好地划分PFA引起的瘢痕,并显示出3个不同的区域:深色中心区域、苍白区与超染红色区。高染的红色区提示持久坏死周围有相对较大的可逆区。在恒定的PFA电流下,瘢痕深度随着CF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明需要电极与组织接触才能有效形成病变,贴靠是影响消融结果的重要因素。

img

系统通过局部阻抗监测的功能来判断贴靠,通过导管上数字颜色的变化,可以很直观的来指导导管到位和消融,尽可能减少血液中空放电,减少对血红细胞的损伤【左图】及其并发症发⽣的可能,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img
img

总结和体会

环形导管进行三峡消融时,在7点钟游离壁方向导管到位性更好。

脉冲具有组织选择性,上腔消融时不损伤膈神经。

具有贴靠指示功能,保证消融深度,并减少因在血池内的空放电导致的溶血。

房颤 (416)
纠错

最后编辑于 18 小时前 · 浏览 226

回复1 3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