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足踝韧带损伤修复

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
证书编号:
白大褂的一生
    您的案例《足踝韧带损伤修复》 经同行评议,被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收录。
收录时间 2025年5月19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病例
发布于 2024-09-30 · 浏览 1786 · IP 四川四川

解剖

••••

外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由3束组成,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主要作用为限制距骨前移和内翻。


1.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斜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厚2~2.5mm。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与足的长轴平行,与小腿的长轴垂直。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前移。


2.跟腓韧带:起自外踝尖,向后下斜行止于跟骨外侧面,位于腓骨长短肌腱的深方。主要作用是限制跟骨的内翻。


3.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后部的外踝窝,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束。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后移。


img


内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前至后呈扇形稳定踝关节内侧,是踝关节最强大的韧带。三角韧带分为浅深两层,深层的作用更重要。浅层包括舟胫韧带和跟胫韧带。深层连接内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体内侧面,包括距胫前韧带和距胫后韧带。主要作用是防止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过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


img


外侧肌腱和支持带

img


内侧肌腱和支持带

img




外侧支持结构

  • 腓骨肌腱
  • 外侧副韧带





内侧支持结构

  • 腓骨长
  • 肌腱: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
  • 内侧副韧带


今中外


发病率

••••

医院急诊:7~10%

运动损伤:16%

年轻运动员中发生率:10%~30%

年龄:多数小于35岁,通常为15~19岁

遗留症状:59%

  • 疼痛、肿胀、僵硬感、不稳


踝关节不稳:40%

  • 外侧不稳合并关节软骨损伤:55%
  • 内侧不稳合并软骨损伤:98%




img


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是骨科发病率最高的损伤

中外

损伤机制

••••


外侧副韧带

  • 旋后损伤: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
  • 内翻伤:跟腓韧带



 



内侧副韧带

  • 旋前伤
  • 外翻伤



 



损伤病理

分度

  • I度损伤:韧带拉伤,关节无不稳
  • II度损伤:韧带部分断裂,轻度不稳
  • III度损伤:韧带完全断裂,明显不稳
  • 腓骨肌腱腱鞘积血或积液
  • 撕脱骨折
  • 腓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
  • 下胫腓分离




 

继发损伤

踝关节外侧不稳软骨损伤发生率

  • Taga等:95%(22例)
  • Komenda and Ferkel等:25%(55例)
  • Hintermann:66%(127例)
  • 我们的研究:外侧副韧带损伤119例
  • 急性伤:50%
  • 陈旧伤:61.2%







踝关节内侧不稳合并软骨损伤发生率:98%

骨今中外

症状与体征

••••

一、症状:

急性期

  • 肿胀
  • 疼痛
  • 瘀斑
  • 活动受限
  • 严重者患肢不能负重行走


慢性期

  • 不稳:不稳感、易反复扭伤
  • 疼痛


二、体征

  • 压痛: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跗骨窦韧带→跟骰韧带→跖骰韧带→距胫前韧带 →跟胫韧带→距胫后韧带→副舟骨→后踝
  • 肿胀
  • 旋后试验
  • 旋前试验

 

img



特殊检查

前抽屉试验(ADT):操作者首先稳定住腓骨和胫骨,然后将跟骨向前拉。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

  • 距胫关节/距下关节
  • 旋前位/旋后位
  • 中立位/跖屈位

侧搬应力试验:稳定住腓骨和胫骨,但这时将踝关节置于内翻的位置,对踝关节侧向结构施加外力,如果病患表现出过度的松弛或疼痛,则测试结果为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img



辅助检查

  • X线
img



X线:应力位

img


 

  • MRI
img
img


img


骨今中外

治疗

••••

>>急救处理

  • Rest:休息
  • Icing:冰敷
  •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 Elevation:抬高患肢



康复练习

  • 肌力练习:提踵、背伸抗阻、内外翻抗阻
  • 平衡练习:交替站立、平衡木
  • 功能性运动:行走、跳跃、跑步


>>外侧副韧带 急性损伤

  • 距腓前韧带断裂:石膏固定于中立位
  • 距腓前韧带断裂+跟腓韧带断裂:急诊手术
  • 跟腓韧带断裂:急诊手术


>>外侧副韧带 陈旧损伤

  • 出现不稳感或反复扭伤,经康复练习(肌力练习)无效,则手术治疗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急性损伤

  • 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少见,较轻,对症治疗
  • 合并下胫腓分离:
  • 闭合复位,轻度跖屈内翻内旋位石膏固定
  • 闭合复位失败,则手术治疗


>>内侧副韧带慢性损伤

  • 保守治疗:以肌力练习为主,包括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等
  • 手术治疗:保守无效;目前更倾向于手术治疗

 

>>内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

  • 缝合
  • 止点重建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 外侧副韧带紧缩


img


Broström手术


  • 外侧副韧带止点重建:Karlsson手术


img


Karlsson手术

 

  • 外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改良Karlsson手术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 外侧副韧带重建


img


img



  • 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 内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 内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康复

内外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

  • 术后3周:石膏固定
  • 术后4~8周:支具固定,屈伸练习,部分负重
  • 术后6周:内外翻练习
  • 术后8周:完全负重
  • 术后3个月: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


内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 术后石膏固定3周,支具固定5周
  • 术后3~8周,功能锻炼
  • 术后8~10周,部分负重,功能锻炼
  • 术后10~12周,完全负重
  • 术后6~9个月,恢复运动

骨今中外






临床中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是否修复存在较多争论。正确治疗的基础是对其机制及特点的充分理解,对于踝关节损伤,不能把手术视为保守无效的补充手段,是否选择手术及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应根据每个病例特点而定。一般建议:


1. 内踝无骨折或仅可见点状撕脱骨折,需修复三角韧带

Lauge-Hansen 分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损伤中,内侧结构在损伤之始即呈紧张状态而首先遭到破坏。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或外旋外翻应力位时踝穴间隙>5 mm,即考虑三角韧带断裂。即使踝穴复位对合较好,也很难恢复其原有的张力,因此应充分考虑手术修复。


img


2. 内踝前丘骨折、丘间沟完整,需修复三角韧带

三角韧带深层起自内踝后丘及丘间沟,内踝前丘大块撕脱、丘间沟及后丘完整多提示三角韧带深层断裂,常见于旋前-外旋型损伤,损伤发生时应力以外侧为轴,应力从破坏三角韧带或内踝开始。此种类型损伤在固定内踝骨折块后,需进一步修复三角韧带。


img


3. 内踝横行或斜形骨折,无需修复三角韧带

该类型常见于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内踝骨折由于距骨撞击所致,骨折线呈横行或斜形,三角韧带将不承受应力,损伤也不会涉及内踝丘间沟,此时三角韧带完整的附着于内踝骨折块,进行骨折固定后即可提供踝关节内侧稳定性。


img


免责声明: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予以更改或删除。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影像学.ppt (7.82 MB)
踝关节外侧韧带急性损伤的MRI表现.ppt (7.28 MB)
踝关节运动损伤.ppt (20.7 MB)
踝关节的MR诊断和解剖——精品课件.ppt (7.48 MB)
3 踝关节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pdf (7.34 MB)

最后编辑于 2024-09-30 · 浏览 178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