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出院写篇“小论文”,患者这样表谢意

发布于 2024-08-17 · 浏览 334 · IP 浙江浙江

按:

这文报道好,报出了医患之间融合、和谐。我有一家人,在上下级医院之间,也有这样的情景,我倒鼓励他记录下治疗全程,整理出来,就是一文很好的医案。基本素材,全都完整记录在案,有各级医务人员的情结情怀,有家人的支持鼓励,有药物经济学的基本资料。

2024-08-17,早上6:50 收录,随笔,辛老师


医院风景线

出院写篇“小论文”,患者这样表谢意

健康报,2024年8月1日(3)

□ 特约记者 简文杨 本报记者 崔芳 通讯员 张婷婷 戴希安


标题学术味儿十足——《基于多维度感知空间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效果评价研究》,有摘要、绪论、正文、总结,甚至有论文索引英文摘要……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的一名直肠癌患者出院后,为向结直肠外科一区主任骆衍新团队致谢,竟然写出了一篇“小论文”!


“骆医生团队在治疗中给我的帮助,远不止是切除了10厘米病变的肠段。同样重要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他们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睿智的人文关怀,给我和我的家庭带来了当时最迫切需要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我身体恢复后,就想写一封感谢信来聊表心意。”这名患者解释,在传统的印象中,医生给人的感觉通常是严肃甚至古板的,但他接触到的骆衍新团队则在专业、干练之外,更多了些活泼、温暖。


“于是我就想,不如把感谢信也写得特别和活泼一些。他们应该能收到我想表达的东西。大家会心一笑,可能会比较有趣。”这名患者说。


标题-1:至暗时刻的支撑


这名患者回忆,他在经历了年初一波持续加班、高强度的工作后,在今年5月,感觉胃部有些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患上了直肠癌。肠镜检查显示,肿物附近有较大的淋巴结,肺部结节性质未定,未知是否已发生癌细胞转移。医生建议先行新辅助治疗方案,完成化疗后再行手术。


一瞬间,这名患者及其家人的心情都跌落到冰点。“就好像被人抡了一棍子一样,完全是蒙掉的状态。”这名患者说。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6月,该患者来到骆衍新的门诊。经过细致的阅片,骆衍新表示,增大的淋巴结以及肺部结节不一定是转移。经过详细讲解,患者及其家人的紧张心态得到改善。经过入院后影像资料检查的完善以及医生团队的评估,患者选择了新的治疗方案。


在“小论文”中,这名患者认真记录着在中山六院的日子里一些令他感动的细节:


6月3日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直肠癌根治术,因无须辅助取标本切口,极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术后,刘彬彬医生向患者及其家人耐心交代所行术式及术中所见积极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带来的焦虑情绪;


术后第5天5根引流管均拆除,主管医生刘彬彬在拆管时态度亲切、手法迅捷……


患者自诉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两周后饮食作息基本恢复正常。为进一步巩固疗效,患者目前正在当地医院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标题-2:“我越来越能理解患者”


这名患者表示“皮一下很开心”,中山六院微信公众号的小编也不甘示弱,接力“玩梗”。


安排!发布!很快,这篇“小论文”被该院微信公众号发表:神似“大刊”的封面,取名《自然而然》。作为2024年7月第一卷第一期主题报道,“小论文”一经发出,很快引来多家媒体跟进和公众围观。有人称赞“作者有才又幽默”,有人感叹“这届患者真的会‘谢’”,更有人表示“患者圈也这么卷了”……


刘彬彬回忆:“拔除引流管时,患者的妻子在旁边,拿着手机对丈夫说,要把他的‘衰样’录下来给他看,患者也很配合。当时我就感觉这家人很乐观,也很幽默。后来我收到‘小论文’后,感觉他的幽默感有一部分就来自家庭的氛围。”


参与治疗的汪普宁医生表示,第一次收到这种形式的感谢信,科研也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看到“小论文”感到既惊喜又熟悉。


骆衍新则感慨,能与患者相处得像朋友一样,来自从医越久,越能理解患者。“鼓励患者是非常重要的。”骆衍新说,“现在,我越来越能理解患者,理解他们的心情。不管患者处于哪个癌症分期,鼓励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直肠癌 (130)

最后编辑于 2024-08-17 · 浏览 334

1 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