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杂谈:皮肤病诊治,不看皮肤看内在(8)——反复强调中医脉诊,该怎么学?(1)

咱们园子里的皮肤性病板块,认证的“整形科医师”“皮肤性病科医师”当中,意外的有很多中医医生,也有不少对中医感兴趣的西医医生。
这不,有粉丝私信,希望我讲一讲怎么学习中医脉诊。
脉诊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学问,目前的物理水平暂时无法完全解释其原理,但它就是有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脉诊的学习难度非常大,我的大学同学当中不乏对中医感兴趣的,但学到最后纷纷表示学不明白。
也有的直接西化了。
只能说可惜。
但是施医生自己的个人感受,其实不难。
当年施医生读研、规培的时候,也没有一个老师带教过我搭脉,
我就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施医生也不是医二代,家里毫无医学资源,
甚至家人当初还有点反对学中医。
完全是当年高考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我自己填了中医学的志愿。
所以我是毫无“名门传承”,
而且一开始其实也有点半信半疑的。
但最后,施医生还是自己摸索出来了。
这才知道——中医诚不我欺。
接下来是正文。
第一个干货:
脉诊,要到急诊科去学。
当年开启脉诊学习第一站的科室,是急诊外科。
急诊外科是背靠普外科的,包括肝胆、胃肠、甲乳等,
平时看得最多的就是急腹症。
当然清创缝合也做。
急腹症里面常见的,有比如胆囊炎(结石)、胰腺炎、阑尾炎、泌尿系结石等,宫外孕、蒂扭转等妇科急腹症也得先从外科急诊过一道,然后才打电话摇妇科夜班下来接病人。
急腹症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内脏的急性炎症!
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有明确部位的!病情单纯!
有急性炎症,多见什么脉?
浮脉。
不同的内脏发病,可见不同类型的浮脉。
李时珍《濒湖脉学》的浮脉篇,主病诗云: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说明,不同部位的病变,可表现出不同区域的浮脉。
这已经有一个精准脉学的雏形在里面了。
而在急诊外科,咱们能做的,就是将每一个急腹症的浮脉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
(有人问,李时珍?没错,就是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这是他晚年编写的歌诀。)
顺带一提,施医生在大二的时候已经把整本歌诀背下来了。

诗歌部分不多,也就十几页,再笨的人一个学期总能背下来了。
放在操作层面,
就是每一个病人,在问诊查体的同时,再花一两分钟号号脉。
先在内心里有个初步诊断,然后开抽血,开CT。
CT结果出来,再跟你自己的脉诊印象进行比对。

所以说,科学造福人类。
CT这玩意,光西医能用吗?
中医当然也能用!而且比西医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
CT学脉诊,这是21世纪以后才能有的福利啊。
第二个干货,脉诊真正的临床运用。
施医生在急诊外科学习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有一天,120送进来一个“癫痫”病人。
患者是7:50进来的,一开始是送进急诊内科。我在旁边看着热闹,也没感觉有啥。
后来当天上午约10:00,急诊内科的老师请外科会诊。听说是考虑有失血。
我当时也啥都不知道,就跟着老师去看病人了。
患者在抢救室,昏迷在床上。
先上手搭脉,脉诊印象:整体脉革,唯独右手关脉见异常沉弱脉。
我说,这个考虑有肝脏的出血。
同时带教老师也做了查体,做了腹腔穿刺,穿刺出鲜血。
后来推去做CT,报告:肝右叶占位,腹腔中等密度影,可见液平。考虑:肝肿瘤破裂。
最后送去急诊手术,保住了一条命。
后来我才听说,该患者是打工的,在家“癫痫发作”倒地,家属赶紧送120。
在急诊内科一开始是按照癫痫在看的,除了心电图、急诊血以外,就做了个脑CT,查出来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灶。
也就是血红蛋白有点低,白细胞略高,再加上逐渐出现了黏膜色淡,才考虑是失血,请急诊外科来会诊。
那么,这个病例上,
虽然当年我一个学生其实没发挥什么作用,
但如果急诊内科医生脉诊精湛,
或许一开始就可以选择去做腹部CT,那么,这位病人就可以节省2个小时的时间。
这,就是中医脉诊的意义。
脉诊真正的活力,不在于给那帮亚健康的老爷奶奶们拿廉价的挂号费白嫖中医“调理”身体;
而是给真正的病人们看病救命用的。
中医脉诊,是很科学的。
这次的分享是干货中的干货,各位朋友多多点赞转发!转发越多,更新越多!
最后编辑于 2024-08-08 · 浏览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