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图谱|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是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毒液后所致的接触性皮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夏秋季节活跃,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停留于皮肤上的虫体被拍打或压碎后,其体内的强酸性(pH1~2)毒液导致发病
【临床表现】
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易发病。多累及面部、颈、四肢及躯干等暴露部位。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天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图13-2),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皮损、自觉症状、有隐翅虫接触史等可确诊。应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等鉴别。
【预防和治疗】
夜间关好纱窗和蚊帐。当虫子落到皮肤上时应小心吹赶,不要在皮肤上将虫打死或压碎。用清水冲洗后可选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1:10聚维酮碘溶液湿敷。红斑损害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等。可用新鲜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每天2~3次,或者南通蛇药片6~8片,加水调成糊状局部外用。有感染者可外用抗生素软膏。病情严重者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整理自:皮肤性病学第九版
最后编辑于 2022-10-15 · 浏览 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