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图谱|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MC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MCV属痘病毒,目前发现4型及若干亚型,但以MCV-1最常见。皮肤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亦可通过性接触或公共设施(如浴室)传播。
【临床表现]
本病多累及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潜伏期1周~半年。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儿童好发于手背、四肢、躯干及面部,成人经性接触传播者,可见于生殖器、臀部、下腹部、耻骨部及大腿内侧等。典型皮损为直径3~5mm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图 10-7),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molluscum bodies)。

【组织病理学】
本病具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表现。在棘细胞胞质中,可见大量嗜酸性小包涵体,之后可形成嗜碱性包涵体,称作软疣小体或 Henderson-Paterson小体。最终,它们将胞核挤压到细胞的一侧。在发展完全的损害中,每个小叶变空,形成中央火山口样外观。通过电镜可在表皮内发现特征性的砖形痘病毒颗粒。

软疣小体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必要时结合病理检查。儿童主要与幼年性黄色肉芽肿、Spitz痣等进行鉴别,成人较大的皮损有时需与角化棘皮瘤、尖锐湿疣、皮肤附属器肿瘤及基底细胞癌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疣体夹除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用齿毁或弯曲血管钳将软疣夹破,挤出其内容物,然后外用碘酊等以防细菌感染),也可采用激光、液氮冷冻等物理方法治疗。
外用药物如维A酸软膏、咪喹莫特软膏、斑螯素或西多福韦软膏,起效较慢。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先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感染控制后再行疣体夹除术。
本病预防主要包括避免搔抓,以防扩散。幼儿园或集体活动场所的共用衣物和浴巾注意消毒。
链接:干货|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吐血整理,分享
整理自:皮肤性病学第九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5 · 浏览 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