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图谱|疣
疣(verruca,wart)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组为7200~8000bp的双链环状DNA,分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
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上皮细胞内(特别是基底层细胞)并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以16~30岁为主,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更加易患。
【临床表现】
一般潜伏期6周~2年。常见临床类型有:
1.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俗称“刺瘾”“痰子”,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手部为多,手外伤或水中浸泡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图10-4A)。发生在甲周者称甲周疣(periungual wart)(图10-4B);发生在甲床者称甲下疣(subungual wart);疣体细长突起伴顶端角化者称丝状疣(verruca fili-formis),好发于颈、额、眼睑及腋下;发生于头皮及趾间的疣体表面常有参差不齐的突起,称指状疣(digitate wart)。寻常疣可以自然消退,5年自然清除率可达90%。

2.跖疣(verruca plantaris) 为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可发生于足底的任何部位,但以掌跖前部多见。外伤、摩擦、足部多汗等均可促进其发生。皮损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淡黄或褐黄色肼抵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图10-5A),若含有多个角质软芯,称为镶嵌疣(mosaic wart)。皮肤镜检查可见皮损中央褐色或黑褐色线状或点状出血征(图10-5B)。患者可自觉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3.扁平疣(verruca plana) 为扁平隆起性丘疹,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颜面(图10-6A)、手背及前臂。典型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或称 Koebner 现象(图10-6B)。病程慢性,多自行消退,少数患者可复发。

4.生殖器疣(genital wart)又称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列入性传播疾病,详见第二十九章。
【组织病理学】
不同类型疣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差异,但均具有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和电镜下核内病毒颗粒等共同特征,可伴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典型皮损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组织中 HPV DNA可确诊。
跖疣应与鸡眼、肼胀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1.物理治疗 冷冻、电灼、刮除和激光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皮损数目较多者可以分批分次治疗。2.外用药物治疗 不宜采用物理治疗的患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外用药物及使用方法。常用药物包括:①0.05%~0.1%维 A酸软膏,每天1~2次,适用于扁平疣;②氟尿嘧啶软膏,每天1~2次,可遗留色素沉着,面部慎用;③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亚溶液;④5%咪喹莫特软膏,每周3次,扁平疣、寻常疣有一定疗效。
3.皮损内注射 平阳霉素用1%普鲁卡因稀释于疣体根部注射,每周1次,适用于难治性寻常疣和跖疣;维生素 D3皮损内注射对于多发性疣具有一定疗效。
4.系统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治疗药物,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等)。
5.预防注意劳动保护,防止受伤。
链接:干货|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吐血整理,分享
整理自:皮肤性病学第九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5 · 浏览 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