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P及5-ASA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公认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有效药物,并根据其药理机制研制出多种含5-氨基水盐酸 (5-ASA) 的制剂,减少了SASP的不良反应,保证了疗效。
SASP是磺胺吡啶(SP)与5-ASA由偶氮键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SP和5-ASA。5-ASA是SASP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SP虽然有部分抗炎作用,但是SASP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成分。
SASP治疗IBD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抑制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抗体形成、白三烯和前列腺素样物质生成,使异常的免疫功能得以恢复。(2)抑制环氧化酶、脂质氧化酶、血栓合成酶,抑制细菌毒性产物如脂多糖等的产生,以减少对吞噬细胞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3)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肠粘膜的脂肪酸过氧化,降低肠上皮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4)增加热诱导的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减弱细胞损伤和凋亡。
70年代以来,研制出纯5-ASA制剂,是为了减轻SASP的不良反应,采用高分子材料膜包裹5-ASA微粒压片制成控释、缓释片,口服后在近端小肠不被吸收,能到达远端小肠和结肠病变处发挥药效,达到治疗作用。现已有5-ASA前体药物,控释、缓释制剂4种应用于临床。(1)爱迪莎(etiasa)控释型,用碱式丙烯树脂包被5-ASA,在PH值大于7才溶解,于远端小肠和结肠具有高浓度。(2)颇得斯安(pentasa)缓释型,用半通透性乙基纤维素膜包被5-ASA在小肠内逐渐溶解,于远端小肠和结肠游离出5-ASA。(3)奥沙拉嗪(olsalagine),双分子5—ASA化合物,二分子5-ASA相互以偶氮键相连,只有在结肠细菌还原酶作用下分解偶氮键,释出高浓度5-ASA。(4)巴柳菌(balsalagide),5-ASA以偶氮键连接在不被吸收的无活体载体上,4-氨基苯甲酰—β—丙氨酸(4-ABA)取代SP,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SASP及5-ASA主要用于炎症性肠病轻度、中度活动期治疗,维持治疗,重度作为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病变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者可予肛栓剂,病变局限于远端结肠者可予灌肠剂,病变超过上述范围者,除局部给药外均需全身用药。用法:活动期SASP4—6g/日,分四次口服,或用相当剂量的5-ASA,一般用药3周至4周后可见临床症状改善,缓解后逐渐减量过渡到维持治疗改为SASP 1—2g/日,或用相当剂量的5—ASA,疗程1—2年。克罗恩病(CD)的疗效逊于溃疡性结肠炎(UC),且疗程更长,SASP为CD结肠型、回结肠型的第一线药物,5—ASA控释剂、缓释剂可用于CD小肠型、结肠型、回结肠型。对磺胺或该药过敏者采用脱敏法,多可重获用药机会。
SASP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达30%—40﹪,而5-ASA明显低于SASP,为1%-5%,多为头痛、恶心等。SASP不良反应多见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上腹不适等。少见有过敏反应:皮疹、支气管痉挛、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毒性反应:中毒性肝炎、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等;以及可逆性男性不育症等。
目前SASP、5-ASA广泛应用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SASP与5-ASA疗效相似,SASP药价便宜,疗效确切,可作首选药物。对于不耐受SASP及过敏者以选择5-ASA为宜。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