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冻状血清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
我们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胶冻状”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形成的血清像果冻一样,多为含有促凝剂-分离胶的黄色管采血管,对我们的检验工作造成不小的困扰。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原因:

1、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或室温过低。在夏季的时候血清析出很快,宜在血液凝固后半小时内分离血清,以减少细胞内外成分的变动;冬季血块收缩较慢,应将血液置于37℃中促使血清析出。无论是放置时间过短或者温度太低,在血液没有完全凝固,纤维蛋白没有完全析出、分层,过早离心,由于离心使红细胞、活化的血小板离开了纤维蛋白网,缺乏磷脂表面,纤维蛋白再也无法收缩,其密度较小,离心后留在血清层,就形成了“胶冻”,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
处理方法:放置一段时间或者37摄氏度水浴就可以促进凝固,再次分离问题一般都可以解决。
2、抗凝药物:多见于心肌梗死和肾透析的患者,主要与肝素的使用有关。肝素在体内的抗凝机制主要是:第一,它可以抑制人体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第二,它可以加强体内蛋白C的活性,刺激机体血管内皮释放一些纤溶物质以及抗凝物质。第三,它可以增强体内抗凝血酶Ⅲ和凝血酶的结合,加快凝血酶的失活。而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大于体外,因为在体外已经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纤溶物质,在采血管促凝剂和血液肝素的共同影响下,血液凝固不完全,离心后呈“胶冻样”,即使延长放置时间也无改善效果。
处理方法:吸管吸出不含凝块的血清或重新使用肝素锂管的血浆标本。
3、浆细胞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这些疾病中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异常免疫球蛋白或片段不具有正常抗体功能,但其在组织的沉淀可造成组织变性和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浓度过高,甚至可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病理损害。这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vW因子水平的提高及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损伤纤维蛋白的聚合作用从而引起血液呈高凝状态。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覆盖于血小板表面,封闭受体,从而影响血小板功能,还能抑制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或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单体上使纤维蛋白不能聚合。形成的凝块不能收缩进而呈“胶冻状”。
处理方法:重新采集使用肝素锂管的血浆样本。
4、最近遇到一例特殊的胶冻状血清样本,多次离心仍凝固,查阅患者的凝血结果,APTT,PT明显延长,INR大于4,达到危机值的标准,PT, APTT纠正实验可以被纠正,咨询医生后得知并未使用抗凝药物,患者因重症获得性肺炎入院,入院以后使用大剂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怀疑为维生素K缺乏造成的“胶冻状”血清。
查阅文献探索机制:发现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维生素K储备量低的患者中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并且具有弱的香豆素样作用。拉他莫司、头孢甲肟、头孢哌酮、头孢替坦、头孢孟哚啉和甲基噻二唑(头孢唑啉)含有N-甲基硫代四氮唑(NMTT)侧链,NMTT基团可引起肝脏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导致氧化型谷胱甘肽的增加,其负责抑制体内维生素K环氧化物微粒体活性。另外,这些抗生素通过抑制肝内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的功能减少维生素K再循环,从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与临床医生沟通后补充维生素K,患者的胶冻状血清恢复了正常,APTT和PT回归正常值。
总结:检验不能只是单纯的“检验”,应从检验的角度多思考并辅助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