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丨NO24:急性阑尾炎的检验指标是啥样的

病例简介
患者女,26岁,已婚。腹痛、腹泻、发热、呕吐20h。查便常规阴性,按“急性胃肠炎”给予颠茄、小璧碱等治疗,晚间,腹痛加重,伴发热38.6℃,腹痛由胃部移至右下腹部,仍有腹泻,夜间再来就诊,查血象WBC 21×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单核细胞4% ,淋巴细胞11% ,PLT 122 x10^9/L。急收入院。
既往体健,无肝、肾病史,无结核及疫水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月经史13 (1/27~28),末次月经2006年2月26日。查体:T 38.7℃,P 120次/min,BP 14.3/9.3kPa,发育营养正常,全身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无水肿,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颈软,甲状腺不大,心界大小正常,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肝脾未触及,无包块,全腹压痛以右下腹麦氏点周围为著,无明显肌紧张,肠鸣音10 ~15次/min。
辅助检查:Hb 162g/L, WBC 24.6×10^9/L,中性分叶86%,杆状8%,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稀水样便,WBC 3~5/HP,RBC 0 ~2/HP,肝功能正常。
检验医师分析
参考化验报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指由于阑尾腔阻塞后,细菌入侵阑尾壁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常见情绪波动,饮食无度,剧烈活动后突然起病。

诊断依据:
①转移性右下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时多在中上腹或肚脐周围,患者不能准确地辨明疼痛的确切部位。经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后,腹痛转移到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有70%~80%的患者有上述腹痛史。
②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有显著的压痛点。阑尾炎发作后,一般在右下腹部有一个明显的压痛点,它也是阑尾炎的最重要特征。

③发热,白细胞增高。
④胃肠道症状。得了急性阑尾炎,一般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拉肚子或便秘等症状。⑤全身症状。一旦起病,多伴有头晕、头痛、无力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出现发烧、心慌等症状。
【补充】
临床表现
1、腹痛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层腹膜时,因后者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确切,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据统计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少数病人的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即局限于右下腹。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有时阑尾坏疽穿孔,神经末梢失去感受和传导功能,或因腔内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有所缓解,但这种疼痛缓解的现象是暂时的,且其他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剧。为此,须综合临床现象加以分析才不会被假象误导。
2、胃肠道症状
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并发腹膜炎、肠麻痹则出现腹胀和持续性呕吐。
3、发热
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4、压痛和反跳痛
腹部压痛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的这一体表解剖标志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交界处的Lanz点。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病人,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腹肌紧张
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但老年或肥胖病人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检查
1、血常规:急性阑尾炎病人白细胞计数增多,约占病人的90%,是临床诊断中重要依据。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但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病人,白细胞数不一定增多。与白细胞数增多的同时,中性多形核细胞数也有增高(约80%)。二者往往同时出现,但也有仅中性多形核细胞比数明显增高,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当病情正在发展,症状恶化,已经增多的白细胞数突然降低,往往是脓毒血症的表现,属于危象,应予重视。
2、尿常规:急性阑尾炎病人的尿液检查并无特殊,但为排除类似阑尾炎症状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输尿管结石,常规检查尿液仍属必要。偶有阑尾远端炎症并与输尿管或膀胱相粘连,尿中也可出现少量红、白细胞,不应与结石相混淆。
3、超声检查:该检查于20世纪80年代始应用于诊断急性阑尾炎,采用加压探测法,将四围肠内气体驱开而阑尾形态不变。阑尾充血水肿渗出在超声显示中呈低回声管状结构,较僵硬,其横切面呈同心圆似的靶样显影,直径≥7mm,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图像。准确率高达90%~96%,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均在90%左右。但坏疽性阑尾炎或炎症已扩散为腹膜炎时,大量腹腔渗液和肠麻痹胀气影响超声的显示率。超声检查可显示盲肠后阑尾炎,因为痉挛的盲肠作为透声窗而使阑尾显示。超声检查也可在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它可显示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异位妊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对女性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有用。
4、腹腔镜检查:该项检查是急性阑尾炎诊断手段中能得到最肯定结果的一种方法。因为通过下腹部插入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阑尾有无炎症,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邻近其他疾病,不但对确定诊断可起决定作用,并可同时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
《检验医师临床案例分析》,张晓宁,王文正,陈凌云主编
医学百科等


最后编辑于 2023-11-04 · 浏览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