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丨NO25:核左移的血象,要关注什么
关于核左移,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实际检验工作中的重点。废话不多说,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直观看一下,一例核左移的具体血象。
病例简介:
患者男,81 岁。血常规:
WBC 4.2×10^9/L,
RBC 4.3 ×10^12/L,
Hb 140g/L,
PLT 188 ×10^9/L,
N 0.91,
L 0.09。
镜检:
杆状核细胞0.14,
晚幼粒细胞0.11,
中幼粒细胞0.05,
分叶核细胞0.65,
淋巴细胞0.05,
有1/3的中性粒细胞中伴随中毒颗粒,部分伴核固缩及中性粒细胞肿胀等退行性改变。
检验医师分析:
患者大叶性肺炎,感染病情严重,核左移至中幼粒,为严重的核左移,白细胞可显著增加或不增加或降低。外周血中杆状核大于0.08 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称为核左移,严重感染可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

WBC总数不高但核左移显著,常表示感染极其严重,可能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
此病例白细胞为正常低值。同时出现中毒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消失,显示病情险恶。老年人重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往往在正常范围,但中性百分比增高,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
WBC总数虽然不高,但有核左移,与骨髓释放功能障碍及WBC边缘池分布状态有关。
该患者经积极抢救,10天后血常规结果:WBC 6.6 ×10^9/L,RBC 4.5 x10^12/L,Hb 144g/L,PLT210 ×10^9/L,分叶核0.68,杆状核0.05,L 0.22,E0.02,M0. 03。镜检:分类同仪器,杆状核0.05,分叶核0.07,中性粒细胞无中毒颗粒及退行性改变。
严重感染患者经积极抢救后,病情化险为夷,血象向好的方面发展。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由消失走向恢复。
【知识点补充】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核左移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核左移时白细胞数可增高,也可不增高甚至减低,但以增高者多见。
核左移伴白细胞增高称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机体抵抗力强;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称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①轻度核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6%;
②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③重度核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甚至原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参考资料
《检验医师临床案例分析》,张晓宁,王文正,陈凌云主编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