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新冠病毒特点及应对措施。
小儿感染新冠后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几乎没有潜伏期,大部分感染后即发病。成人一般感染3天内发病,儿童多在1天内发病。
2、感染初期症状是以发热为主,多数婴幼儿有高热表现。与成人感染初期咽干、咽痛不同,小儿感染后,尤其婴幼儿可能会因为体温迅速上升导致惊厥。
3、小儿感染新冠病毒,主要侵袭上呼吸道,高热并不等同于重症。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往往热度较高,但临床中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少出现肺部侵袭,所以临床称为“新冠病毒感染”而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4、小儿热退后容易伴有胃肠道症状。成人感染后症状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儿童除了呼吸道症状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5、按具体日程来看:
发病第一天:单纯高热。婴幼儿可达39℃-40℃,注意警惕避免热性惊厥;6岁以上儿童多为中高热38.5℃-39.5℃。发热频繁,可能4小时发热一次。
发病第二天:以发热为主,仍然高热,但发热间隔时间延长。可能5-6个小时发热一次。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呼吸稍微急促的表现。6岁以上儿童早期即可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
发病第三天:体温逐渐下降。较前两天的发热最高体温多有下降0.5℃-1℃,发热间隔时间延长,变成7-8个小时发热一次。容易发热时间点:夜间22:00到次日凌晨4:00。开始出现鼻塞、流涕、食欲下降、干咳变湿咳(有痰)。
发病第四天—第五天:低热或不再发热。咳嗽明显加重。鼻塞、流涕,清涕变黄涕或脓涕。注意:此时的气道分泌物增多,多是病情好转的表现。
发病第六天—第七天:经过对症治疗,基本上症状会逐渐好转。跑动时会咳嗽,日常较为平稳。部分患儿可能会开始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如呕吐、腹泻。

6、需要关注点:1岁以内婴儿气道较短,上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侵袭到下呼吸道,孩子容易发热和喘憋,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如果发热3天仍没有发热频率降低、热度降低的趋势,务必前往医院就诊。

7、从目前临床观察看:新冠病毒喜欢侵扰儿童的上呼吸道,而非下呼吸道,所以少有肺炎,家长不必过度紧张。在治疗上,前三天主要是退热,后期是排痰。
针对孩子发热:
建议准备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退热药交替服用。每种退热药24小时内使用一般不建议超过4次。如果没撑到4小时又起热,可换另一种。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建议38℃开始服药。没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建议38.5℃开始服药。体温降到37.5℃以下,不建议再服用退烧药。药物降温同时可辅助物理降温。建议用温水擦拭孩子脖子、腋窝、大腿根等部位。

针对孩子早期干咳:
建议准备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或肺力咳口服液,可单用也可加用小儿咳喘灵或百蕊颗粒。2岁以上孩子睡前可以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针对孩子后期湿咳(有痰):
当干咳变湿咳时,将“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可换成“愈创甘油醚糖浆”或者“氨溴特罗口服液(易坦静)”,可促进排痰以及促进气道黏膜功能的恢复。

针对孩子流涕:
如果鼻涕特别多,可以服用欧龙马滴剂。如果孩子晚上睡觉鼻塞明显,可用盐水洗鼻。
针对孩子抗病毒:
建议准备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口服液等中成药。孩子发热时可两种合用,不再发热时建议减为1种或停药。
针对孩子胃肠功能紊乱:
建议准备双歧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益生菌。减少发热后期出现的肠道功能紊,食欲下降。

8、对于精神状况良好、伴随症状较轻,没有明显不适,体温也不是很高的孩子,可以暂时居家观察。但如果孩子状态很差,有意识的改变,食欲严重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发展为重症趋势,建议24小时内立刻就医。

最后编辑于 2022-12-12 · 浏览 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