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观点:目前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BE)试验 ≠ 临床等效性】请看报道……

这是2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药学事业发展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的一张PPT。
王院士指出,“某仿制药很便宜但不好使(未明确是否为集采产品),超量服用仍不好使,改用原研就好了;所以我们认为,目前的BE试验未能精准评价仿制药质量、会掩盖仿制药依然存在的漏洞。同时,获批后的规模化生产,如何保证质量始终如一,值得制药业深入研究。总之,希望一致性评价不要沦为BE试验的一次性评价”。
==========
其实,BE缺陷早在25年前日本药监局就已洞察(详见下、图2-3),于是开发出“多条特征溶出曲线法”,并将该法贯穿于仿制药全生命周期管理。
所以,上述公式应改为:溶出 + BE = 临床等效性。又因做好溶出可极大促进仿制制剂的雕琢、大幅提升BE成功率,故日本学者当年曾大胆提出“溶出一致≈临床一致”观点。本人6年前翻译后在同写意-微信公众号做了推送(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34357308 )。


本人始终认为:美国是创新药强国、非仿制药强国,日本才是:美国FDA 1984年推出仿制药BE试验后近40年未有改变,而日本药监局在BE基础上、于1998年创造性地引入“多条特征溶出曲线法”,解决了BE试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受试者的局限性、试验无法重复/重现等)。
寄望我国药监局能分别学习借鉴之,以切实将仿制药做好做扎实,为国民健康服务。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534